互联网加班“变异史”:人力投入、营收、KPI的艰难抉择

本报采访人员 李立 上海报道
“B站员工春节加班猝死”持续发酵 , 2月8日深夜 , 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在微博发文 , 确认内容安全中心员工“暮色木心”在武汉家中突发脑出血 , 抢救无效离世 。 B站方面同时表示 , “暮色木心”作为图文审核组代组长 , 没有回乡过年 , 带领小组安排了一天八小时、做五休二的春节轮值排班计划 。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B站称 , 将为审核员工的身体健康保障做出更积极的改进 , 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 积极的改进包括扩招审核人员 , 今年增加招聘1000人 。
B站方面向《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确认了上述消息 。
猝死在互联网行业并非孤例 , 此前拼多多等公司均有发生类似事件 。 2021年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快手等公司 , 都开始尝试给员工减负 。
取消“大小周” , 拒绝“996”真的可以“给员工减负”吗?无独有偶 , 就在2022年1月26日 , 腾讯员工炮轰高强度加班引起广泛关注 , 其在腾讯内部的600人大群里实名表示:“是不是非得让开发人员加这20多个小时的班 , 才能让这个版本满你们的意?”
由此可以看出 , 互联网企业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增速放缓、亟须寻找可持续发展新路的背景下 , 如何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投入 , 已是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难题 。
“996”并未消失
“996”顾名思义 , 9点上班、21点下班 , 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 “996”背后是中国互联网一度盛行的加班文化 。
“大小周”则是一周上班六天 , 单休(周日) , 下一周工作五天 , 双休(周六、周日) , 如此循环 。
从去年开始 , 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向“996”“大小周”开刀 。 “压力确实有所减轻 , 但并不意味着加班真正消失 。 ”多名互联网大厂员工向采访人员证实 , 更准确的说法是“弹性工作制” 。
公开信息显示 , 各个公司对工作时长要求各不相同 。 2021年11月开始 , 字节跳动实行“1075”工作制 , 对工作时长作了明确要求 , 10点上班 , 19点下班 , 一周工作5天 。 每天最多加班3个小时 , 每月最多36小时 , 加班需要提前提出申请 , 并得到领导同意 。
腾讯则实行“965”工作制 , 即每天9点上班、18点下班 , 每周工作5天 。 员工在晚上7点后加班 , 要向公司提出申请 , 加班时长和考核挂钩 。 阿里巴巴内部也曾试行“强制下班” , 18点后不允许开会 , HR组19点后挨个催下班、组长19点半后不准待在公司 , 20点半后直接全部熄灯 。
张家明(化名)2021年年初跳槽至字节跳动 。 他表示所在的部门基本能实现早10晚7的上下班 , “去年有段时间是新业务开展阶段 , 加班比较多 , 最近业务比较成熟 , 就可以在工作时间完成” 。
“之前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 , 按照制度规定 , 早上11点上班 , 晚上23点下班 , 必须上班够12小时 。 但是有时候 , 你会没有实际工作 , 属于无效加班 , 效率很低 。 ”张家明这样告诉采访人员 。
从阿里巴巴跳槽到某电商类外企的谷野(化名) , 现在的工作时间是9点半到19点 。 10点到18点为集中办公时间 , 需在岗 。 她看重的是 , “外企上班时间比较松 , 不需要打卡 , 不查考勤” 。 此前在阿里 , “加班还蛮严重 , 21点~22点下班较为普遍 , ‘双11’前一周甚至有过通宵” 。
“形式上的解锁 , 并不足以解决机制上的绑架 。 在赛马、KPI以及互联网大厂本身遭遇快速迭代的危机感下 , 员工的‘超长待机’状态不可避免以各种形式存在 , ” 互联网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对《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表示 , 没有开拓新的疆土(互联网新蓝海) , 大厂之间、员工之间的竞争就必然内卷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