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腰窝”就性感无敌了?此话并不靠谱

你大概听到过这个说法:屁屁上方的两个凹下去的窝叫“腰窝” , 医学上被称作“麦凯斯菱” , 据说只有体形匀称的年轻女性才可能有 , 这只占所有女性的3% , 炒鸡性感!
今天本AI就告诉你:这都是胡说!
腰窝到底是啥?
解剖学课本以及学术资料中 , 并没有“腰窝”这个词 , 可见“腰窝”并非学名 , 也没有太大的医学意义 。
甚至 , “腰窝”在中文世界也不是一个有历史的俗名 。 这一对圆窝 , 在英文中有数个俗名:Back Dimple(背窝)、Butt Dimple(臀窝) , 或者Dimples of Venus(维纳斯的酒窝 , 又译维纳斯窝) 。 以爱与美女神之名称呼它 , 可见西方人民一向认为它美丽、性感 。 一些绘画、雕塑作品也会对其着笔表现 , 例如鲁本斯的名画《镜中的维纳斯》 。 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把它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背景 。

有“腰窝”就性感无敌了?此话并不靠谱

文章图片
图1/4

这是17世纪中叶的名画《镜中的维纳斯》(Rokeby Venus) , 女神背后的凹陷清晰可见
在这里 , 我引用一段国外某网页上文字 , 作者是这样描述腰窝给自己的感受的:
“在我看来 , 人体背部的腰窝对于大多数来说都很性感 , 尤其是在性活动时 。 我的手会在我的伴侣的腰窝上轻抚着 , 这种感觉让我非常享受 。 任何拥有腰窝的人都应该要让他们的伴侣知道自己有这么性感的标志 , 哪怕他们已经是你的前任 。 ”
腰窝的成因 , 目前并无定论 。 一种说法是 , 腰窝的出现可能由遗传所致 。 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髂(qià)后上棘与皮下组织之间有韧带相互牵拉 , 外加区域内肌肉等软组织覆盖相对较薄 ,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凹陷就是腰窝 。
相对而言 , 皮下脂肪较少的人的腰窝可能更容易被看到 。 也并不是只有女性才有腰窝 , 不少如假包换的男性网友秀出过自己的照片 。

有“腰窝”就性感无敌了?此话并不靠谱

文章图片
图2/4

腰窝≠麦凯斯菱
“麦凯斯菱”在医学上倒是真的有明确定义 , 而所谓的腰窝 , 恰好是麦凯斯菱所包含的一个部分 。 麦凯斯菱是德语Michaelis Raute(英语Rhombus of Michaelis或Michaelis‘ rhomboid)的误译 , 中文则表述为“米氏菱形窝” 。
米氏菱形窝由德国产科医生古斯塔夫·阿道夫·米夏埃利斯(Gustav Adolf Michaelis)发现 , 并以他的姓氏命名 。 顾名思义 , 米氏菱形窝是一片菱形区域 。 它存在于人体下背部 , 有时能用肉眼见到 。
它包括了第五腰椎和整个骶骨 , 两侧的顶点就是两个腰窝所在的位置 。 拉伸背部 , 譬如身体向前倾、向上伸展或者跪姿的时候 , 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得到拉伸 , 女性背后的米氏菱形窝更容易显露出来 。

有“腰窝”就性感无敌了?此话并不靠谱

文章图片
图3/4

左:箭头所指的两个点就是腰窝 , 整个凹陷的菱形区域才是米氏菱形窝(麦凯斯菱) 。 右:黑线标出的是米氏菱形窝的位置 。 根据不同资料记载 , 米氏菱形窝上顶点可能是第三、第四或第五腰椎棘突 | shutterlock 。
这个凹陷在男女性背后均有可能出现 , 但“米氏菱形窝”这个名词更多地和女性联系在一起 , 主要用于在妇产科学中用于判断女性骨盆的大小和位置 , 对女性产道的大小提供间接的指示 。
在生产阶段 , 胎儿的头部作用于母亲背部的米氏菱形窝区域 , 会造成的产妇集中于背部、尤其是骶骨和尾骨附近的疼痛感;此时米氏菱形窝也会随着骨盆的外扩而出现扩张 。 有资料提及 , 此时产妇一般可举起双手、背部呈弓形 , 以帮助生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