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有几个海眼 北京风水眼海眼传说( 四 )



北京城有几个海眼 北京风水眼海眼传说

文章插图
故居的月亮门


家教文化土壤的苍烟滋染 。
杜家先贤对教育尤其是幼教极其看重 , 作为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和家族延续的百年大计 , 有着深邃的智慧、超前的意识 。杜氏家训写道:“生而知学者 , 无有也;生而不可教者 , 亦无有也 。孩提渐远 , 知识渐生 , 此时如泉出山 , 清莹秀澈 , 流而不息 。”明洪武二年(1369) , 杜家始祖杜雄飞作为朝廷移民落户滨州经营药铺 , 在家有余财后即始顾及子孙教育 , 至第五世出了杜纶、杜勋、杜勣三位秀才 , 开创了耕读传家的家风;明嘉靖、万历年间 , 家族教育飞速发展 , 科举中第者络绎不绝 。嘉靖四十四年六世杜其萌中进士 , 万历二十六年八世杜诗中进士 , 万历二十九年七世杜承式中进士 , 家族逐步走向兴盛 。杜家人看到了家族教育的成果 , 更认定教育的重要性 。万历三十七年 , 杜诗在为母亲守制期间 , 撰修了家族第一部家谱《杜氏世谱》 , 以宣扬祖宗旧德 , 昭示后人 , 首创了修谱垂训之风 。杜受田曾祖、清乾隆二年进士杜鼒 , 在杜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 他对子弟的教育首先做到了率先垂范、正人先律己 , 并臻成行为规范 , 其子杜彤光未出仕 , 但对家族教育贡献极大 , 并将其教育理论推向社会 , 投资并参与了滨州城第一所官办学堂“培风书院”的修建与管理 , 对清中后期滨州的文化教育繁荣有首列之功 , 其教育思想在继承“子弟皆当学”传统内容的同时 , 提出了“孩提之童 , 知爱知敬 , 始家邦终四海”的德育理念 , 并倡导“身教言教并重”的教育方法 , 要求“身为家长 , 宜率先子弟 , 各执其业 , 修孝悌忠信之行” 。正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 可行的教育实践 , 从其儿子杜堮开始 , 孙子杜受田 , 曾孙杜翰、杜? , 玄孙杜庭琛均中进士、入翰林 , 支撑了杜氏家族代有英才出的壮美 。

北京城有几个海眼 北京风水眼海眼传说

文章插图
滨州故居学子教育一瞥


书卷品味气息的黾勉拂煦 。
在杜家大院的墙壁上 , 有一则“双龙跪臣”的故事:说杜受田担任咸丰老师 , 抓学习非常严格 , 有一次对完不成功课的咸丰大加训斥 , 责令跪地 。道光皇帝恰好路过 , 一时爱子心切 , 随口说道:“读书也是君王 , 不读书也是君王 , 大清天下马上得 。”杜受田立即辩驳:“读书知理是明君 , 不读书知理是昏君 , 一统江山马下治 。”为了维护治学之道 , 不惜顶撞皇上 , 一副儒臣的凛然正色 。道光皇帝自知理亏 , 便与咸丰一同在孔子像前跪拜 , 向杜受田致歉 , 从而留下了“双龙跪臣”的佳话 。如果说此事不足以说明杜门重视读书的话 , 那么 , 悬挂于杜家庭堂的杜氏训词 , 如“官可以不做 , 书不可不读”、“学优则仕 , 不优则不仕 , 优亦不必仕也”、“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等 , 被杜家一代代引以为治家圭臬 , 便可作为佐证补充 。为了引领子孙追求“诗书传承”、“耕读世家” , 杜家大院奠基人杜诗开辟了“净明山房” , 作为院中最重要建筑之一 , 专门供子弟藏书读书之用 , 并购下城中名地“卧佛台” , 建成家族私塾 , 广拜名师 , 为后代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条件 。清代翰林编修、礼部左侍郎杜堮 , 他从出生到中进士50多年间一直生活在杜家大院 。在这里 , 他读书治学 , 娶妻生子 , 侍亲交游 , 谆谆告诫后人以知书达理、安身立命为本 , 并于道光七年著作《述训》48则 , 作为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 。浓厚的书卷气息拂煦 , 杜家子孙自孩提时代起 , 便润物无声地黾勉成长 , 铸造着良好的品格和优秀的学业 。杜氏家族的出仕 , 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艰辛的科举之路通达 , 从基层的乡试到最高的殿试 。翰林堂大厅的上方 , 悬挂了一块由咸丰皇帝御书的“期颐衍庆”匾额 , 是对杜受田祖孙三代的褒奖和评价 , 赞扬杜堮、杜受田、杜翰、杜?祖孙三代四人 , 都是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悉心教育天下士子的正直之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