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诗词中的菊花欣赏 描写菊花的句子有哪些( 二 )


“却笑陶潜归栗里,东篱寂寞对黄花”,我自己面对这么好的风光,却经常嘲笑陶渊明隐居栗里,每到秋天,只能寂寞的面对东篱的菊花 。其实,菊花是懂陶渊明的,他们是知己,因此,陶渊明并不寂寞 。而我呢?面对者漫山遍野的红叶映彩霞,应该是多么火红幸福啊!可是这些属于我吗?我一个南宋的未亡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一句,“却笑陶潜归栗里,东篱寂寞对黄花”,在外人看来,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实际上他和菊花是知己,并不寂寞;在外人看来,诗人是幸福的,但实际上,“红叶漫山映落霞”的幸福不属于诗人,诗人是孤苦的、寂寞的 。
4. 不肯竞桃李,甘心同艾蒿,张栻菊花是隐士的象征,而隐士就代表了淡泊、淡然,不把一切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不为五斗米折腰 。宋代诗人张栻在《菊隐·不肯竞桃李》中写道:
不肯竞桃李,甘心同艾蒿 。
德人一题品,愈觉风味高 。
不肯竞桃李,甘心同艾蒿
“不肯竞桃李”,春天是百花竞相开放的季节,桃花、李花争奇斗艳,惹得观花得人们目不暇接 。但菊花不去凑这个热闹,不开放在温暖的春天里,不和百花同流,也不和百花争艳 。它“甘心同艾蒿”,它心甘情愿地跟艾蒿混在一起,就连味道的甘苦,也跟艾蒿一样 。从古到今,人们从把艾蒿比作普罗大众,因为它是那么不起眼,随遇而安,在这个世界又是必不可少 。艾蒿是淡泊的,菊花也是;普罗大众是淡泊的,隐士也是 。
“德人一题品,愈觉风味高”,菊花的隐士象征,是经过了几代有德之士的题品的,先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喜爱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他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而他能“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他对菊花品质的认可 。而大诗人陶渊明则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他笔下的菊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更是志向高洁 。所以,菊花的高洁,是经过了众多的德人题品过的,是因为他们的高洁而相互映衬的 。
一句,“不肯竞桃李,甘心同艾蒿”,既写出了菊花的淡泊,也象征了隐士的淡泊;真是菊如隐士,隐士如菊 。
5. 素瓷凝雪,果然人淡如菊,陈维崧自从陶渊明将隐士的淡泊赋予了菊花,菊花就成了淡泊、淡然的象征 。渐渐地,“人淡如菊”开始形容那些虽然不隐居,但依然志向高洁之士 。比如,这首清代诗人陈维崧的《念奴娇·赠陈嘉玉》:
万家水市,被垂杨、映得酒旗都绿 。
细雨淋浪春欲暝,愁煞蒲帆六幅 。
烟里停桡,花间命屐,小叩幽人屋 。
素瓷凝雪,果然人淡如菊 。
君自生长钱塘,移家喜看,
罨画纹铺縠 。
说在东风莺舌里,听惯乌丝一曲 。
词客生平,男儿意气,何必曾相熟 。
掀髯长啸,为君尽此醽醁 。
【六首诗词中的菊花欣赏 描写菊花的句子有哪些】素瓷凝雪,果然人淡如菊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陈嘉玉的幽人屋,就隐藏在“万家水市,被垂杨、映得酒旗都绿”这样的地方,那里是江南水乡,到处垂杨,映绿了酒旗招牌 。那里是“细雨淋浪春欲暝”,细雨绵绵,流滴不止,春天就像睡着了一样 。“烟里停桡,花间命屐,小叩幽人屋”,我在烟雨里停下小船,在花间使用木屐穿行,然后才小叩叩开了幽人的屋门 。
进门一看,是“素瓷凝雪”,家里的摆设,满目的素瓷,像凝固的雪花一样,既明目又素雅 。真是“果然人淡如菊”,人称您“人淡如菊”,果然名不虚传 。所谓“人淡如菊”,第一,这里幽静;第二,居家摆设古朴,不张扬;第三,最重要的是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