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水图片 江南风水大师


板桥村传说故事
井陉县天长镇板桥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绵河近旁,东距旧县城宋古城5公里,近邻雪花山,西接娘子关、固关,石太高速、307国道驰驱南北,秦皇古驿道纵横东西,据元代墓碑文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60年)就有此村 。相传,村中有一条水沟,为方便通行,沟上搭有木板作桥,故以此取村名为板桥 。村现有403户、1432人,村落面积10万平方米,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 。
境内全长1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山基岩层为太古界,山体主要由奥陶纪灰岩组成 。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 。全境由百花山系段延伸入境,分为三支,左支红岸统、鞍子坡、磨姑垴,猪头嘴,洼岭,最后以丘陵形式止于村;中支为房山基、猴头垴、大小北沟,狐子洼,锁探梁,龟山止后,平坦入境 。右南支为杨家嘴,郑家垴,黄岸,大坡,钱垴,凤嘴垴,贾家垴入境 。
村落四周环山,境内红岸统,海拔800米,为本村最高峰 。全村分三大部分 。主村区盆地型,呈现长形,登高俯瞰,村形如巨船,三官庙高耸,如船头高耸,村西大土垴如链船大台惟妙惟肖 。船前凤嘴垴,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似为巨船启碇远行而导航;洼岭区为丘陵型,距主村区2里之遥,处于一丘陵洼地内,绿树四合,远望皆树,无以见村,进内始闻鸡鸣犬吠,俨然世外桃园;后山区为山地型,距主村区5公里,多处于陡峭两山之间,本区纵深达5公里,横不足百米,民居全部为石头修建,错落分布山上,一谷一民居之独特面貌,随处可寻 。
板桥村地处秦皇古驿道,建村历史悠久,村落较大,又加上百年来没有大的破坏,各个时期建筑皆存,村内古迹鲜活,到处皆是 。
村中有明清古碑石二十多块,明清木匾、石匾4块,王氏历时600年的祖谱,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间留存下的的黄河古阵图,保存完好的明清庙玉大庙、三官庙、老爷庙,造型独特的古戏楼,双峰阁、王家宗祠等,还有三十多处明清大院 。村内除典型的王家大院、梁家大院、于家大院、冯家大院外,古店铺外灰瓦屋顶的三合院、四合院比比皆是,院内外保存有影壁墙、翅尾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石礅,随处可寻 。
板桥村内古树、古民居、古井众多 。古树与村同生,神圣与庄严,成为本村历史的见证 。有古槐2棵、古杨1棵、龙凤古柏2棵、龙凤国槐2棵、黄莲1棵,长势良好,这些树树龄多高于500年,依然生机勃勃 。
村内有造型独特的古民居二百多处,有着光荣历史的蔡家古院,于喜堂家靠崖窑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清康熙年间建有将军柱子“官帽门”的王石栋石拱券窑,贾锁珍家“无梁殿”,有影背墙造型典范精美绝伦的高凤田家四合院等 。
村内泉水井有三十多眼,旱井十多口,水窖三百多座 。这些井各具特色,用水量最大的古井为五道爷庙泉水井;口感好,妇女坐月子专用李宅泉水井;传说“饮此水人吃人打架,牛吃牛抵头”的老爷庙泉水井;救人急难的孙家巷泉水井;泡茶、招待贵客时用场水井;还有历经二百多年,依然如故的九九旱井 。
 板桥古巷众多,其中仅古巷就有20条,典型的有10条,从东至西依次为孙家巷、贾家巷、积德巷、月来巷、于家巷、文科巷、许家巷、王家巷、郭家巷、冯家巷 。这些街巷宽窄不一,一般为的2~3米左右,逼仄的仅有70厘米,俗称为“一人巷” 。这些街巷长短纵横,有的笔直交叉,有的曲折蜿蜒,街巷之间,或可互相通连,或为首尾相接,或者转弯抹角,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秘之感 。
板桥村建筑古迹遍布 。双峰阁东门石匾上题有“燕晋通衢”,西门石匾上题有“钟灵毓秀”,门洞里的秦皇古道板桥双峰阁下留存遗留,秦皇古道的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30米,深深地镶嵌在光滑的基岩路面里,2000平方米的王家古商铺院,青石建造的驿路铺舍及古骡马大店十几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