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男女撑起的千亿市场,也卷起来了( 三 )


真正使得鞠猫猫下定决心减肥的是去年的体检报告 , 结果与建议中的“脂肪肝”三个字让她感到心慌 。 “对现在的我来说 , 胖意味着不健康 , 所以我才拥有了减肥动力 。 目前还算可逆 , 如果拖到糖尿病的情况 , 那得错过多少好吃的啊!”
健身行业从业者杜炜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介绍 , 疫情以来全民健身的热情愈发高涨 , 除此之外 , 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高压职场环境和“加班猝死”等事件的频发 , 也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健身一族” 。 “没有人会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 所以健身行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是肯定的 。 ”
2021年8月 , 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 文件中明确提到 , 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 与此同时 , 还将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 , 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 , 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
作为推进全民健身的阵地之一 , 健身行业无疑成为了新的沃土 。 据《体育大生意》报道 , 2021年国内健身行业共发生20起融资事件 , 其中包括新式健身房4起、智能健身品牌10起、轻食代餐产品6起 , 尽管在数量上基本与前一年持平 , 但在10起超亿元融资事件的带动下 , 整体融资规模更胜一筹 。
市场认可和资本关注进一步助推了健身行业的火热 , 明星公司由此突出重围 , 一场新的战争也在打响 。
主打家庭健身场景、在年初迎来F轮融资并实现估值翻倍的Keep , 不仅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大规模的用户活跃度增长 , 也推出了线下实体店Keepland;主打互联网模式、2021年完成3轮融资的乐刻运动 , 为了实现去健身像去便利店一样便捷的目标 , 在过去一年里大规模扩店 , 朝着全国1000家店面的目标继续进发 。 以及瞄准健身智能化、进而掀起“百镜大战”的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 , 已经将一面镜子卖出了8000元的高价 。
在年轻人的健康与身材焦虑之下 , 一个千亿规模市场正在悄然爆发 。
还有一战
不到半年 , 肖晶晶已经为减肥健身花费了近2万元 , “基本上交给健身房和瑜伽馆了” 。 一直以来 , 她都深受梨型身材和走路崴脚的困扰 , 恰好去年家附近新开了一家乐刻健身门店 , 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办了一张季卡 。
在肖晶晶看来 , 这家乐刻的优点是距离近、时间自由、教练专业 , 最关键的是性价比高 。 趁着去年双11活动 , 她一鼓作气升级成了年卡 , 年卡费用只需要不到两千元 , 买了年卡平时有70%的团课就是免费的 , 器材和跑步机也能免费用 。 如果有进一步的塑形需求可以上私教课 , 教练1对1指导 , “加上私教费用 , 一共也就花了1万多元 。 ”
有氧训练的团课人气居高不下 , 往往需要掐着点约课 , 一旦满员 , 肖晶晶只好退而求其次 , 转向跑步机和其他器械 。 李丹阳并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 她在一家小型健身私教工作室跟随私教巩固练习 , 一周三次 , 每节课400元 , 贵是贵了点 , 重在效果显著 。 和许久不见的发小约饭 , 对方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又瘦了!”
李丹阳回忆 , 2019年至今 , 教练的课时费涨了几十元 , 私教工作室的人却有增无减 。 不过 , 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观察 , 坚持下来的始终是那些相熟的面孔 。
事实上 , 这是以乐刻等为代表的平价健身房 , 乃至私教工作室等中高端健身房均需要面对的问题——获客 , 以及提升客单价 。
对于平价健身房来说 , 其所面临的目标客群是具有一般健身需求的用户 , 为实现高密度覆盖 , 其门店多数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 , 店面面积和专业人员配置都较传统健身房有所收缩 , 甚至无法洗澡 , 也舍弃了游泳池等项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