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 , 对供应链把控能力的欠缺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 。 据悉 , 目前低端硬件产品的供应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 , 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供应商 , 但厂商关系受市场风向影响极大 , 在质控上存在风险 。
而这些恰恰不是互联网大厂和新入局的 K12 教育企业所擅长的 。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硬件和内容归根结底不一样 , 做硬件对供应链、产品周期的要求比做线上培训要复杂得多 , 这对在硬件圈子没有资源积累的企业来说会是个难点 。
此外 , 当前产业面临线上、线下渠道分布的不平衡的困境 , 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线下渠道;而传统硬件产业线下渠道数量为万级 , 以步步高为例 , 其大量终端销售点在疫情期间对其业绩形成拖累 , 2020 年营收同比下降超 20 % , 净利润同比下降超 35% 。
最近半年以来 , 智能教育硬件产品紧锣密鼓面市 。 猿辅导、学而思、豆神教育、学大教育……大批新玩家涌入 。 多鲸在报告中指出 , 对于部分教育公司来说 , 硬件类产品是缓解获客成本压力、增加用户留存率和新收入来源的载体 。
互联网巨头也已经进军教育硬件领域:字节跳动推出大力智能学习灯 , 腾讯教育官宣新品「AILA 智能作业灯」与 Linux 系统智能教育电脑 , 百度推了内置课程的小度在家 , 搜狗推出词典笔 , 小米推出「小爱老师」英语学习机等 。
以复读机、点读笔、电子辞典为代表产品的传统教育硬件品牌奋起反击 , 悄悄加码技术投入及研发 , 优学天下和读书郎已分别在创业板和港股启动 IPO 。
值得期待的是 , 当前的智能教育硬件赛道仍处于「拓荒」阶段 。 而随着「双减」后 K12 培训机构入场及互联网「巨头」的切入 , 智能教育硬件赛道将迎来新的洗牌 。 竞争会逐步加剧 , 各大企业也加紧在空白地带中挖掘具有潜力的新品类 。
对智能教育企业硬件来说 , 不但要生存 , 还要看清未来趋势 , 找准自身定位 , 向千亿规模市场进击 。
不可否认的是 , 智能化成为教育硬件升级的重要趋势 。 教育类硬件在 C 端消费领域一直存在 , 以电子词典、小霸王学习机等为早期代表的硬件产品在 80 和 90 后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 此前硬件升级难、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都得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 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和价值感得到提升 。
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商业逻辑下 , 多鲸在报告中建议 , 盈利点逐渐从硬件本身向配套内容和增值服务延伸 。 以前 , 消费者追求续航、功能、显示效果等硬件属性 。 现在 , 除非变革性功能进步 , 普通质量进步为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较低 。 消费需求从而转向功能、服务体验 , 集成方逐渐从硬件方转移至软件方 。
此外 , 建议企业聚焦解决某个细分需求痛点 。 例如 , 以短平快的操作流程和功能交付用户 , 打造爆款 。 或以有竞争力的硬件功能为核心卖点 , 通过性能持续优化实现迭代 , 以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
对于功能属性弱、平台属性强的教育智能硬件而言 , 更重要的一点是 , 通过深度绑定优质教育内容 , 夯实产品的教育价值 , 以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 。
例如点读笔、早教机和学生平板 , 遵循教培服务逻辑 , 通过教学督导与辅导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 增强产品交付感和满意度 , 提升产品口碑与用户粘性;或是遵循教辅更新逻辑 , 以全面、优质的内容适配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 通过高频内容更新促活 , 以提升增值内容的付费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