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为人民( 二 )


格林曾在纽黑文和波士顿市政府工作 , 并与孟菲斯、旧金山和西雅图等市政府密切合作过 , 就城市如何采纳、使用和管理技术提供建议 。 政府部门实践工作经验让他认识到 , “当我致力于用技术来改善城市政策和城市生活时 , 我发现最大的挑战是政治和体制 , 而不是技术 。 ”在书中 , 格林介绍美国建设足够智慧的城市的成功案例 , 包括哥伦布的产前保健、巴列霍的参与式预算、约翰逊县的前瞻性社会服务、西雅图的监控条例以及纽约的数据演习等 , 论述如何结合技术与非技术手段建设足够智慧的城市 , 使其成为宜居之城、民主之城、公正之城、负责之城和创新之城 。 最后 , 格林总结了建设足够智慧的城市的五个基本原则:解决复杂的真问题 , 而不是人为简化的假问题;让技术服务于社会需求与政策推进;政策与项目创新改革优先于技术创新;保障技术的设计与实施能够促进民主;发展政府部门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流程 。
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只有带着人民的智慧去寻找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 , 我们才能实现智慧城市为人民 , 智慧城市人民建 。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和规模引人瞩目 。 自2013年住建部公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以来 , 至今公布了三批试点城市 , 数量达290个 。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 截至2018年末 , 中国有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 2020年 , 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 , 要求有序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 。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 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 。 短短十多年间 , 中国从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做法迅速成为世界智慧城市建设大国、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要试验场、具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 。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总规模从2015年的700亿元激增到2020年的2.4万亿元 。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 。
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 , 《足够智慧的城市》对智慧城市的批判性分析不啻为一剂清醒剂 , 值得思考与借鉴 。
首先 , 建设智慧城市不应把追求效率作为唯一目标 。 高效带着客观和社会最优的表象 , 但实际上却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不公正的影响 。 例如 , 高效的电子支付忽视了无法使用这项技术的群体的需求 。 不是所有的低效都要被消灭 , 我们需要区分纯粹低效和有益低效 , 例如公众参与的过程看似低效 , 但是对于城市公平正义必不可少;再如城市步行、骑行等慢行交通看似不如汽车高效 , 但却是人性化城市应有之义 。 因此 ,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提供容纳低效的空间 , 并促进有益低效 。
第二 , 智慧城市建立在数据特别是个人数据的基础之上 。 现在城市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与整个人类历史直到2007年所产生的数据量一样大 。 在人类历史上 , 政府、企业和社会从来不曾像今天掌握如此多样、如此全面、如此海量的个人数据 。 广泛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数据所产生的知识威力巨大 , 可以对人类的行为、欲望和本质产生全新认识 。 哪怕数据不包含姓名或证件号等足以识别个人的信息 , 但是当不能识别个人信息的数据汇总之后 , 辅以大数据分析手段 , 就可以揭示人们的行为模式 , 推断个人身份和隐私细节 , 甚至预测个体偏好和未来行为 。 例如 , 对不包含个人信息的共享单车行程数据汇总分析之后 , 可以推断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之地 。 故而智慧城市必须解决隐私保护和数据收集、储存、传播和使用之间的矛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