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 , 运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技术促进城市子系统之间协同运作 , 包括交通通讯、安全、公共卫生、能源、供水、垃圾处理、电子政务、商业服务、经济发展、住房、社区参与等众多领域 。 智慧城市承诺通过使用数据和技术 , 作出更好的决策 , 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 智慧城市被视为应对21世纪全球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带来的挑战的技术解决办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 旋即带来世界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热潮 , 采用传感器、测量装置、摄像头和其他监控技术 , 无孔不入收集数据 ,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管理城市 , 提供服务 。
于是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城市不断部署技术 , 扩大政府、企业和和其他组织对个人数据的收集 。 一方面 ,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提高社会福祉:公共卫生管理和疫情防控、改善交通、提高基础设施效率、节约能源、提供便捷服务、破获案件逮捕罪犯等 。 另一方面 , 这些数据包括城市居民的个人活动、个人身份乃至个人生物特征等详细信息 , 而这些数据可能被泄露、被滥用于许多有害之处 。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城市各种追踪技术平台、终端和应用程序的广泛使用 , 在高效便捷的同时 , 也带来过度采集和保存信息、侵犯个人隐私和信息滥用的问题 。 智慧城市数据收集和监控的范围日益扩大 , 甚至记录曝光每一个闯红灯的人、每一个不做好垃圾分类的人 。 智慧城市技术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需要反思城市越智慧越好吗?
智慧城市建设不应一味依赖技术
格林提出一个替代性方案 , 即“足够智慧的城市” , 将技术重新定位为改善城市生活的手段 , 而不是目标本身
在追捧智慧城市的热潮中 , 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现任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本·格林所著《足够智慧的城市:恰当技术与城市未来》 一书 , 冷静思考技术的局限 , 分析智慧城市在应用技术时产生的不良后果 , 提出城市应该力争做到“足够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智慧” , 并指出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技术帮助创造一个更加宜居、正义、公平和创新的城市未来 。
开篇伊始 , 格林首先批判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因为戴上了“技术障目镜”而走上歧途 , 把技术视为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灵丹妙药 , 奉行效率至上 , 忽视城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 对于城市能够如何和应该如何产生狭隘的认知 。 格林指出 , 为社会问题追求客观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危险 , 将会导致徒有其表的智慧城市 , 智慧表面之下却充斥着不公正与不平等 。 格林分析美国技术障目镜主导下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种种弊端 , 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占据城市交通优先地位 , 却忽视了行人和骑车者的交通需求 , 把交通效率置于可步行性和社区活力之上;又如 , 警察利用算法协助警务 , 由于训练算法的犯罪历史数据带有种族歧视 , 导致算法合理化已有的种族主义的警务实践;再如 , 低收入人群无法拒绝使用免费无线网络服务 , 其代价是个人数据被收集、储存、传播和分析 , 用于营销、数据倒卖、数据歧视等不当用途 。
有鉴于此 , 格林提出一个替代性方案 , 即“足够智慧的城市” , 将技术重新定位为改善城市生活的手段 , 而不是目标本身 , 技术必须与其他形式的创新和社会变革相互配合 。 足够智慧的城市不是把城市视为优化的对象 , 而是把政策目标放在首位 , 认识到人和制度的复杂性 , 从整体上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 足够智慧的城市不盲目追求效率和连接性 , 而是认识到城市只需“足够智慧”即可推进社会政策目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