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暴力行为和性亲密 , 人机关系也更多的嵌入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中 。 我们已知的是 , 人的心智和行为具有情境敏感性 , 而性别相关的身份认同、亲密关系的行为选择以及心智和行为的自我调试 , 均与人接触的环境息息相关 。 段永平在关于虚拟现实对人的影响中援引了几个心理实验也说明了“虚拟”对人的影响 。 例如 , 在大学休息室里 , 给咖啡饮料付费的现金投放盒上方贴上一双眼睛的图案后 , 收集到的现金是没有贴此图案前的三倍 。 他表示 , “人们对‘真实’的认知不仅仅取决于对象的功能 , 还与对象所呈现或提示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关 , 与对象在社会认知层面所具有的共识及其符号与象征意义相关 。 ”此外 , 虚拟代理会对人的意识有强烈的影响 。 一组“看美女图”的对照实验中 , A组观众会听到和心跳一样频率的声音 , B组观众听到的快于心跳频率 。 结果显示 , B组观众认为他们所看的美女显然更加有魅力 。 声音频率这一简单的“虚拟心跳”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的判断决策 。 “虚拟化身的在线行为会带来相应后果 , 进而影响到化身背后的人的人格、心智与行为模式 , 而且这些模式上的改变还会在真实世界中延续 , 甚至形成长期影响 。 ”
换言之 , 如果人工智能展现出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逆来顺受、弱小无能的女性 ,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环境和社会认识造成的 , 而科学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声音形象是否会影响小女孩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塑造 , 以及小男孩对理想伴侣的偏好和选择 。 LivePerson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洛卡西奥(Robert Locascio)曾撰文表示 , 微妙的暗示通过不断重复 , 会产生累加的效果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状况 。 “交流型AI的用途迅速增加 , 它隐含的性别歧视会在我们、包括我们孩子的世界中迅速发酵 。 ”尽管施暴于机器人是否会让机器人复仇尚是一个悬置未解的谜题 , 但人工智能仿佛一个放大的反光镜一样 , 映照出人类的歧视、暴力和不公 , 并且进一步对人施加影响 。
陨落的赛博格:后人类离性别平等还有多远
上世纪90年代 , 科学历史学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入了“赛博格”的文化概念:半人半机械、有机生物与人造机器混合体 。 在科学哲学的领域解构了自然和文化的对立 , 通过讨论人和生物技术、人造物的结合 , 反讽父权的人造神话 , 尝试打破性别二元的认识论 , 转向建构性认识论的科技批判 , 也因此成为赛博女性主义的先驱 。
为了强调看待和运用科技方式的重要性 , 为了号召更多的女性进入科技领域 , 摆脱对恐惧技术设计、生产或使用的幼稚态度 , 哈拉维鼓励人们拥抱技术 , 主张女性主义的视角介入科技的发展 , 并且把它描绘成值得向往的 。 哈拉维反对把技术领域视作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领域 , 不希望女性以逃离的姿势看待科技 , 反而希望把技术看做是人类解放的力量 , 特别是女性迎来性别平等的希望所在 。 为此 , 她认为 , 在想象和实践中 , 人与人造物的结合不但可以构成“贴心组建”和“友好自我” , 也可以突破男女的性别模式 , 形成新的政治形式 , “赛博格就是我们的本体论 , 它给予我们自身的政治” 。
回看哈拉维“我宁愿成为一个赛博格 , 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女神”的宣言 , 以及人机结合让人突破生理限制 , 从而突破二元的性别秩序、甚至打破人的界定限制以达到性别解放的热情理想 , 在如今科学现实的衬托下显得颇有几分科技乐观主义的味道——尽管她本人非常谨慎地强调了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批判性 。 在哈拉维提出“情境化知识”后的不到半个世纪 , 当虚拟女性正在遭受来自人类的暴力的同时 , 人类女性被卷入泛滥的地下商业代孕 , 或为医美整容整形手术慷慨解囊——女人没有立刻装上使我们突破女性生理极限的义肢 , 实现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身躯 , 而是填塞起硅胶乳房和臀部、注射嘴唇垫高鼻梁 。 哈拉维想象的赛博格是打破界限 , 反抗父权 , 颠覆性别的乌托邦 , 但现实中的赛博格则出现了物化和性化的深度融合——女性与人造物进一步相互塑造 , 从“他者”甚至沦为“尚未完成的他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