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福上市,麻辣烫也要吃不起了?( 二 )


杨国福开始着力做起了集团化运营 。 2010年 , 杨国福重新设计了品牌视觉形象;并且 , 在定位上 , 公司提出了打造“快餐式麻辣烫”的概念 。
同时 , 杨国福开始重运营模式 , 加强供应链建设和管理 。 在2013年 , 杨国福占地20000平米的大型标准化食品加工厂正式落成 。
完成了品牌和供应链升级的杨国福进一步加快了向全国市场扩张的脚步 。 2015年 , 公司将总部从哈尔滨搬到了上海 , 成立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注册资本1亿元 。 为了进一步提高营收 , 杨国福麻辣烫曾提出 , 计划在2025年达到9000-10000家门店的规模 。
2021年 , 杨国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也将对标的对象改为了星巴克 。 相比起偏重传统餐饮模式的海底捞 , 星巴克的品牌更为高端 , 客单价也和杨国福麻辣烫较为接近 。 杨国福在采访中提到 , 星巴克的会员体系、文化和多元化 , 也更为吸引他 。
杨国福也在试水自热食品赛道 ,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想为资本市场讲述更多的新故事 。 2021年 , 杨国福天猫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 , 主打产品包括自热火锅、火锅底料等 , 作为其在外卖和堂食之外的零售渠道的补充 。 据了解 , 它也是麻辣烫行业中 , 第一个在电商平台开店的品牌 。
但《财经天下》周刊发现 , 目前杨国福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一款自热小火锅月销仅为1000余件 , 和自嗨锅、莫小仙等头部品牌仍存在较大差距 。 杨国福能否在拥挤的自热食品赛道上抢占市场 , 丰富收入结构 , 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
加盟模式的隐患
加盟模式是杨国福麻辣烫获得快速扩张和高盈利的“法宝” , 但这一模式在管理和品控上的难题 , 却已一直困扰着杨国福 。
无论是想成为新的海底捞还是星巴克 , 在经营模式上若无法做出更大的创新性改变 , 杨国福想要打造“高端餐饮品牌文化”的梦想 , 实现起来难度很大 。
但食品安全问题 , 已成为杨国福麻辣烫挥之不去的阴霾 , 让它成为监管处罚的常客 。
早在2017年3月 , 有媒体报道称 , 在外卖平台上 , 北京共有27家杨国福麻辣烫存在证照不符的问题 。 2021年 , 一名微博博主爆料称 , 其在暗访过程中发现 , 杨国福麻辣烫一加盟店原料仓库有老鼠 , 店员在不清洗食材的情况下直接煮肉类食材 , 还用洗菜池洗抹布和拖把 。 随后 , 杨国福麻辣烫通过官方微博向公众致歉 。
2021年下半年 , 北京消协发布了食品安全问题通报 , 整理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名单 , 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食安问题门店的数量排名第二 。 在外卖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 来自消费者对杨国福麻辣烫食品安全问题的吐槽也不少 , 包括吃了之后闹肚子 , 在菜品中吃出虫子、头发等异物等等 , 不一而足 。

杨国福上市,麻辣烫也要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图2/2
(图/视觉中国)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 , 对加盟模式品牌而言 , 其内部管理和质量内控体系一般都不够完善 , 加之很多加盟商为了节约成本、尽快盈利 , 在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都不会全力落实 。 餐饮行业分析师王冬明也表示:“优化食品安全非常费钱 , 而杨国福麻辣烫有6000家门店 , 食品安全问题也必然会有一定概率存在 。 ”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企业品牌形象和口碑 , 也是餐饮企业长期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 如果这类问题没有得到改进 , 或将对杨国福的上市造成影响 。
因此 , 有专家认为 , 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将成为杨国福麻辣烫接下来的重点动作 。 “基于建设品牌公众形象和市值管理的需要 , 杨国福将会更加注重质量管理和品牌形象管理 , 将会在餐饮卫生上投入更多管理措施 。 ”顶层设计专家孙巍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