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福上市,麻辣烫也要吃不起了?( 三 )


对此 , 在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峰会上 , 杨国福也曾表示 , 数字化建设目前仍是品牌短板 , 还处于起步阶段 , 未来将投入4000万元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 。
急着上市的麻辣烫 , 会越来越贵吗?
资本爱上了“小吃” 。
在近年来 , 餐饮赛道持续升温 , 资本开始纷纷“吃”起了拉面、卤味、烘焙 。 数据显示 , 在2020年 , 餐饮行业发生了115起融资事件 , 融资金额超过此前5年的总和 。 2021年以来 , 国内餐饮赛道的融资事件更是超过了220起 , 披露融资额超500亿元 。
在资本推动下 , 原本客单价不高的“路边小吃”们纷纷进行了品牌升级 , 走向高端化 。 同时 , 这类餐饮品牌由于容易标准化 , 头部企业的连锁化进程也在加快 。
今年伊始 , 餐饮企业也迎来了上市潮 , 包括老乡鸡、和府捞面、乡村基、绿茶餐厅、老娘舅等等餐饮企业相继传出了上市消息 。 朱丹蓬表示 , “餐饮企业都在扎堆上市 , 因为上市可以满足企业自身的资金链需求 , 加强抗风险能力、品牌效应 , 快速打造规模效应 , 并且能加宽加深企业的护城河 , 对抗行业竞争 。 从整体来看 , 未来越来越多企业都会走向上市 。 ”
在“后浪”刺激下 , 从未融资过的杨国福 , 也一改对资本的态度 。 有行业人士曾透露 , 几年前 , 几家头部投资机构都接触过杨国福、张亮两家头部麻辣烫 , 但它们都表示并没有接受外部资本的打算 。
但在2021年 , 杨国福一改态度 , 对外透露称 ,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 公司或将引入外来资金 , 希望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并表示已将上市纳入公司的五年计划中 , A股是其目前的“理想地” 。
一位餐饮行业观察人士分析称 , 杨国福麻辣烫现在已经到了门店数量的“极限” , 如果要稳坐“麻辣烫老大”的位置 , 那么通过上市 , 获取股市资本的支持 , 是个不错的选择 。
但麻辣烫企业要上市 , 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从2015年开始 , 麻辣烫企业的注册量持续攀升 , 截至2021年10月 , 全国麻辣烫相关企业总量达到17.4万家 。
但除了麻辣烫“双雄”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外 , 公开了融资消息的麻辣烫新兴品牌并不算多 , 只有福客、小谷姐姐、小蛮椒等几家 。 2017年10月 , 福客麻辣烫获得了百福控股的1000万人民币融资 。 2021年6月 , 麻辣烫品牌“小蛮椒”完成了千万元级A轮融资 。 在此之前 , 小蛮椒已经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 , 投资方分别是番茄资本 , 以及绝味食品和饿了么联合发起的绝了基金 。
在孙巍看来 , “麻辣烫商业模式易于复制 , 就像火锅赛道一样 , 减少了对菜谱和厨子的依赖 , 因此 , 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和连锁化 , 进行规模化和低成本扩张 。 ”
但是 , 也有餐饮行业人士指出 , “麻辣烫虽然比火锅更容易标准化 , 但痛点是人均单价永远偏低 。 ”麻辣烫的“亲民”属性 , 注定它无法脱离平价路线 , 客单价难以进一步提高 。 再加上 , 麻辣烫门槛不高 , 新品牌层出不穷 , 品牌间的低价竞争也难以避免 。 另一方面 , 在不同地域 , 对麻辣烫的口味偏好是存在差异的 。 对单一品牌实现全国化来说 , 这仍是个阻碍 。
比起传统模式的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外 , 近年来崛起的麻辣烫新兴品牌们 , 也正走在新的道路上 。 小谷姐姐和小蛮椒做的是主要以外卖为突破口、辅以堂食的模式 。 新型连锁麻辣烫品牌们如觅姐、吉阿婆等 , 口味更丰富 , 价格空间也在上探 。 在小蛮椒和许小树麻辣烫 , 花四五十元吃上一碗麻辣烫 , 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