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吕梁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二 )


在岚县的山西康农薯业土峪基地 , 依托科技 , 通过栽种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研发的脱毒薯苗 , 把它移栽到无毒无菌的蛭石基质里面 , 通过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 , 产生优质的马铃薯原原种 , 产量比原来种薯增加一倍……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 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 “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 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 。
“藏粮于技”关键在人 , 我市通过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 , 为10个“山区”县选派10个科技特派团共156名科技人才 , 实现了“山区”县科技人才全覆盖 , 共举办培训讲座100余期;部署一批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 , 科技计划支持28个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238万元;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 支持岚县岚城镇南关村建设160亩高寒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35万元 。 此外 , 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本土人才的培养 , 我市组织了诚信种业有限公司、柳林县达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农业企业参加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推荐了20名本土骨干科技创新创业人员参加山西农大统一培训学习 。
持续下好创新“先手棋”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 市科技局编写了《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方案》 , 通过摸底调查、以县域为单位包干到人、重点县市一把手挂帅、实地点对点面对面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方式 , 针对性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宣讲、申报培训、答疑解惑 。 2021年共组织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户 , 通过认定38户 , 通过率由往年的30%-40%大幅提高到去年的82.6% , 刷新了历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 , 为实现创新发展积蓄了力量 。
一方面 , 大力支持创新主体科研项目的实施 。 对2019年度首次和连续三次认定的18户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奖励资金210万元 。 截至目前 , 支持山西恒星催化净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首辅创业空间服务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开展“大空速下高效铁基脱硫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重点研发、“柳林清河慧谷众创空间”平台建设等项目160项;支持18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的“水性炭黑生产关键技术及其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开发”“难变形合金管材高效成形工艺与装备开发”等高层次人才项目41项 。 另一方面 , 大力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 。 精选太原理工大学的专家、教师、科研人员组成13个科技特派员小组共120名专家入驻包括铝镁和特钢新材料、大数据、新型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120家企业 , 进行为期一年的点对点科技创新服务 , 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 通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集中大调研 , 共计调研企业160余家 , 签约项目15项 , 合同金额329.3万元;近期待签约项目6项 , 合同金额达6803.5万元 , 构建了创新创业“加油站” 。
推进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力度”
2021年8月 , 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实验室 , 研究员正在测试复合耐磨钢管的抗腐蚀性 。 和普通的复合管不同 , 原本废弃的钢渣被利用起来做成钢管原料 , 这项令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 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和企业技术员共同解决 。
“原来我们产生的钢渣和矿渣 , 大多被废弃或者制成价值比较低端的一些产品 , 与北航合作之后 , 可以很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 , 新研发的离心管耐磨、抗腐蚀 , 寿命提高将近20倍 。 ”中钢技术实验中心管理员武士通告诉采访人员 。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 , 进入工厂 , 走向市场 , 才能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 而现实却是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 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 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 我市全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延伸两大基地 , 出台了《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工作方案》《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作方案》 , 成立领导小组 , 建立了27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3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 其中 , 中铝兴华科技-东北大学科研延伸中心荣获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并被授牌;为2019年度首次创建的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实创新奖励资金700万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