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 , 惟创新者强 , 惟创新者胜 。
依托科技赋能 , 我市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华为公司合作 , 引进“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组、华为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 , 建成“一委三院”人才支撑体系 , “山西省超级计算中心”落户 , 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为载体 , 积极推进大数据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生态环保、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
依托科技赋能 , 煤炭产业引入5G+、物联网等新技术 , 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快 , 劣质煤分质梯级转化得以推动 , 打造了鹏飞集团、东义集团等1350座智能化示范矿井 。 同时加快煤层气开发 , 推进焦炉煤气制氢、煤焦油、己内酰胺等转型项目建设 , 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化工生产基地 。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 , 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 2021年以来 , 聚焦“六新”突破 , 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主体培育、深化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 ,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 为吕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创新生态“新格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为进一步夯实吕梁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 , 我市坚持强化制度引领 , 优化顶层设计 , 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 , 在已经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1+12”个配套政策的基础上 , 编制了《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 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能源革命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 , 出台了《吕梁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 , 发布了吕梁市重点实验室和众创空间认定通知等政策 , 并积极推动将创新驱动纳入对各部门、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百分制赋分12分……这些政策、方案和办法的制定出台 , 为吕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树起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九大产业基地”的总体部署 , 市科技局打破科技部门内设科室职能限制 , 设立“九大产业基地+环保”的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 , 针对性开展调研 , 制定各产业基地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技术攻关任务 , 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效能 。 同时 , 聚焦重点产业 , 通过采取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调研、让行业主管和基层科技部门向企业广泛征集技术需求等方式 , 征集重点产业技术需求508项 , 现已汇编成册 , 为科学凝练项目 , 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基础 。 此外 , 在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布局方面 , 改变以往科技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布局科技计划项目的模式 , 调整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 , 将原来“定时申报、年终申报”改为“常年申报、分批评审” , 不断进行科技项目储备 。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激发了企业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 企业申报项目占比由10%提高到近40% , 引进高层次人才数增加近80% , 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数增加91% ,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增加到400余项 , 较往年翻了一番 , 申报项目质量稳步提高 。
【科技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吕梁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强化主体培育
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
五谷丰登 , 不仅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 , 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 依托科技 , 中阳县生产黑木耳的“智慧大棚”会根据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值等数据的变化 , 实时操作喷水、降温 , 让“小木耳”成为大产业 , 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