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饭隐私就没了?手机扫码点餐背后的隐忧和猫腻你有了解没?( 二 )


吃个饭隐私就没了?手机扫码点餐背后的隐忧和猫腻你有了解没?
文章图片

几家商户申请获取用户昵称、头像
更值得注意的是 ,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不仅局限在餐饮领域 。 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 , 不少市民反映 , 开具电子发票、选择配送服务等其他事务上 , “索要个人信息”已然成了商家统一的操作 。 2月初 , 上海的杜先生前往金桥路600号泡温泉 , 进门取号时被要求关注公众号并提供手机号码 。 “这不是强制收集用户信息吗?为什么不能提供非扫码的方式呢?”
屡禁不止的背后:“为了后续营销”
或存在“二次售卖”
餐厅等服务企业到底能不能提供不索取个人信息的小程序、APP呢?答案是肯定的 。
某点餐系统软件服务商告诉采访人员 , 商家公众号上面可以放链接 , 直接跳转到点单系统 。 顾客只要在里面下单了 , 就成为了商家的留存客户 , 而所有客户资源都在商家公众号上面了 。
通过这些留存的个人信息 , 商家可以将顾客转变为公众号粉丝或APP会员 , 成为自己的私域流量 , 提高营销活动的触达率 。 比如在自己的公众号和APP上及时推送特色服务和优惠后动等信息 , 激活消费 , 提高到店率 。 某连锁餐饮店店长就告诉采访人员 , 只要扫码注册会员 , 他们就会给客人送一个特色菜 , 和一张30元的代金券 , 而且所有消费的积分都会存在会员卡里面 , 可以兑换抵用券 。
在专家看来 ,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终将流向点餐平台 。 早在2017年11月 , 阿里的口碑平台首先宣布开放智慧餐厅技术 , 随后美团和饿了么也相继开发扫码点餐系统 , 并通过高额补贴争夺线下入口 。
之所以竞争如此激烈 , 是因为对于点餐平台来说 , 这些信息背后的大数据产业链远比粉丝营销更具价值 。 他们手握海量数据 , 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 , 甚至大数据杀熟 。 比如用扫码加关注这种极低的成本“获客” , 然后推送各类广告 , 让人不胜其烦 , 甚至被误导消费 。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告诉采访人员 , 第三方在全部收集了这些信息以后 , 会再做一些数据融合 , 并通过算法推送 , 不同的年龄段收到的信息不一样 , 不同爱好的人收到的信息也不一样 , 而这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和选择时的一种困境 。 比如你如果买过白芝麻 , 你就会收到白芝麻比黑芝麻要好的信息 , 如果购买者年龄是50岁 , 就会给你推送50岁的人应该吃白芝麻 。
吃个饭隐私就没了?手机扫码点餐背后的隐忧和猫腻你有了解没?
文章图片

此外 , 扫码点餐系统有一些开源代码 , 开发难度并不高 , 而目前市场上的系统服务商良莠不齐 , 也让消费者信息多了一道被泄露的风险 。 有消费者就表示担忧 , 商户获得了信息之后 , 可以授权到其他地方 , 或者二次售卖 , 个人数据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
常见的扫码点餐系统大多基于开源代码 , 开发难度并不高 , 这大大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 。 通常情况下 , 消费者提供的个人信息会被存储在系统后台 , 并接入商户自己的系统 。 可由于市场上第三方软件服务商数量众多 , 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 所以不能保证相关数据是否被妥善保管或是否会被“二次售卖” 。
技术人员表示 , 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过度索取消费者信息的现象并不难 , 关键是要明确商户能否索要用户信息 , 以及一旦违法索取用户信息、泄露用户信息后 , 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 “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 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过度索取个人信息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