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补窝随即停口,但凡钓鱼人几乎都曾遇到。经验丰富的钓友有时还能采取应对措施,新手、初学者只能干等、死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困局:给鱼送饵,原本是好事,鱼却不领情,反而停口?本文以此为起点,看能否揭开钓友心中的疑惑。





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文章插图

窝料发窝问题窝料的发窝,其实反映出的仅仅是一个结果。钓友能感觉到的便是浮漂有了动作,鱼的吃口频率逐渐提高,不时有鱼上钩。但发窝实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仅仅将鱼诱集到窝点。钓友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款窝料,夏季发窝时间短,冬季发窝长;同一款窝料,鱼群密度相近的两片水域,一片水域短时间内,窝子聚集了大量鱼群,而另一片水域,却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文章插图

举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说明窝料发窝的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窝料入水后,不管是酒米,还是红虫颗粒,也不管是否能散落、雾化,都是依靠气味在水体中的传播,将周围的鱼群诱集至窝点。中间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一是气味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扩散、传递到原处。另一个容易被忽略,就是鱼在寻找、感知最佳的气味状态。笔者在前几篇文章提及,鱼的嗅觉是人的数百倍,异常灵敏,也意味着过于敏感,任何气味浓度,鱼都它最佳的接受范围。比如酒米,通常过于浓烈,入水后也是一个不断淡化的过程。一旦窝料的气味浓度进入它最佳感知范围,鱼群会大量进入窝点。其次水质的差异。除去影响气味传递的钙镁离子外,有些水域水体偏肥,大量的植物茎叶、藻类微生物、软体小虫等腐烂、发酵而形成的腐殖质充斥其中,不仅阻碍气味在水体的传播,还改变鱼的食性,导致窝料效果大打折扣。同理,遇到水体偏瘦的水域,则产生另一番景象。但无论如何,窝料因水质的差异,聚鱼效果产生明显差异,进而表现出发窝的缓慢问题。





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文章插图

为何补窝常常出现停口前文介绍窝料发窝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为更好理解为何补窝容易停口。补窝所用的窝料,都是打窝时用的窝料,它们与发窝有的窝料相比,气味浓郁,甚至有些强烈。因此一旦投掷窝点后,对鱼而言,与陌生、新来的窝料并无区别,极容易因气味过于浓烈,而远离窝点。另外鱼在聚集摄食时,处于极度警惕状态,周围稍微有些变动,迅速逃离,经常把窝点弄得“乌烟瘴气”。笔者最近一直拍摄水下视频,画面显示,鱼在抢食过程中,一旦有一条鱼带头逃窜,其他鱼也跟着“横冲直撞”,应激反应强烈,需要较长时间才敢靠近。所以再次补窝时,这些新落入窝点的窝料,瞬时打乱了窝子原有的“平衡状态”。再加上气味的强刺激,很容易造成补窝即停口的发生。




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钓鱼补窝就停口,有时还真不怨你,一窥隐藏其中的内在逻辑!

文章插图

写在后面:补窝时间问题实际垂钓过程中,相当部分钓友经常忽略打窝,等到鱼口零星时,才想起再撒几把窝料,殊不知鱼已经吃饱逃离了窝点,建议在鱼口尚可时补窝,窝料以少为准,做到勤补、少补,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平衡状态的影响,持续保持有新鱼进入窝点。另外垂钓过程意味着时间的延续,比如夏季上午水温越来越高,鱼因水温提升,多游向深水区避暑,即便是补窝也无能为力。原创:老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