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二 )


他把自己的庭园比作一幅山水画就是一个例子 。他找来修竹和乔竹搭配以四季的草木,并引曲水以供赏玩 。
倪瓒把这个庭园命名为“云林”,后来又将这个名字用在他的别号中 。
也有记录记述他有病态般的洁癖症 。一天之内洗无数遍手,不能忍受衣服上有一粒灰尘,如果房客夜晚咳嗽他就立马让佣人换洗寝具 。这一点和泉镜花很相像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佚名《倪瓒像》
这样的洁癖症在他的山水画中也有所体现 。
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中的《渔庄秋霁图》虽描绘山水风光,近处却只有五棵枯瘦的树木,浩浩荡荡的江水白茫茫地横在画面中间(与其说是白色的不如说是无色的) 。
上面稍加描绘了仿佛飞翔一般低低绵延的山峦 。中间右边有七行画赞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渔庄秋霁图》
这种无法描述的寂寥感和被称为“焦墨渴笔”的笔法也有关系 。浓墨以近似干枯的感觉蘸取,如强压般的笔法无疑符合倪瓒冷峻的性格 。
这种笔法虽始于黄公望,倪瓒却喜欢把它极端冷却 。总之,倪瓒是确立“逸笔草草”这种画法的艺术家,这种手法后来成了山水画的潮流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另外,倪瓒晚年的时候,张士诚在苏州自称“吴王”,发动叛乱 。与之相抗衡的是起兵于安徽后来成为明朝洪武帝的朱元璋 。
倪瓒虽和朱元璋没有什么联系,却差一点被卷入以故乡苏州为根据地的张士诚的叛乱中 。
张士诚意欲拉拢苏州的文人,要求他们交出自己的作品 。但是倪瓒拒绝了这个要求,而被张氏兄弟痛打 。
明朝成立七年后,倪瓒回到了故乡,此时他的家宅早已转于他人 。归乡之后不久,倪瓒就逝世了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六君子图》
■王蒙
王蒙的外祖父是赵孟頫 。
因此王蒙十七岁之前就知道外祖父赵孟頫的绘画技巧 。父亲是湖州的大文人王国器,作为书画的鉴赏家已小有名气 。
王蒙出身文人世家,有传记记述他很早就展露出才能 。“文章不尚矩度,顷刻数千言可就 ”,就像句中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不墨守成规且记忆力超群的人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秋山草堂图》
王蒙所处的时代正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互相抗争的时期 。因此王蒙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决意遁世,隐居于杭州的黄鹤山山庄 。
原本王蒙似乎是喜爱城邑生活的,还走访过苏州的都城 。
王蒙的画风和倪瓒的画风截然不同 。倪瓒力求将画面简洁化,与之相比,王蒙尽可能使画面充实 。即所谓的王密倪疏 。
和画风简洁的倪瓒相比,王蒙的画风极尽苍厚 。两人在苏州交流探讨过绘画 。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风水文化 元代风水文化特征

文章插图
倪瓒称赞王蒙“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赞叹王蒙是五百年无遇的画家 。王以繁密见胜,倪笔法飘逸脱 。
1366年的秋季,朱元璋的军队最终包围了苏州城 。傍晚将至,王蒙在心绪不安的状态下执笔作画 。
完成了我们熟知的杰作《青卞隐居图》 。现在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