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将会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 , 抢走“打工人”的饭碗 。 但真的会如此吗?机器人到底会造成失业 , 还是会促进就业?
近日 , 英国权威期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就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最新讨论:发展机器人对「打工人」是利还是弊?综合多项研究调查表明 , 将机器人视为「工作杀手」的说法是十分片面的 。 以下:
文章图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AI科技评论” , 作者王晔 , 编辑陈彩娴
自2016年Alpha Go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以来 , 「人工智能威胁论」在普罗大众中的影响就甚嚣尘上 。
人们担忧:世界冠军这等智商极高的人类都能被人工智能打败 , 我等凡人又岂能侥幸逃之?
Alpha Go的出现 , 就如同一枚炸弹投入原本波澜不兴的海面 , 惊涛骇浪 。 这时 , 人们再环顾四周 , 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机器人作业与自动化产线 , 也突然变得不再只是象征「智能化」 , 更被视为了人工智能有一天将会「全面」代替人类的表现 。
因此 , 另一种声音开始成为大众看待人工智能的主流观点之一:机器人会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威胁「打工人」、提高社会的失业率 。
显然 , 这是一个武断的说法 。 机器人的「职业工具属性」确实肉眼可见地在增加 , 但至于是否会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威胁到就业率 , 仍有待商榷 。 比如 , 《经济学人》便提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革命正处于发展中期 , 但2019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率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 机器人使用率最高的日本与韩国的失业率恰巧是最低的 。
文章图片
在《Economists are revising their views on robots and jobs》一文中 , 笔者谈到 , 尽管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加速失业率飙升(比如美国在2020年4月的失业率曾高达14%) , 使人们将失业率与自动化生产直接因果挂钩 , 但「自动化发展引起失业的证据并不多」 。
不仅如此 , 发达国家还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 , 近两年岗位空缺的数量甚至还破了新纪录 , 被认为更容易被机器人取代、技能要求低的职业工资增长得却异常迅速 。
换言之 , 机器人的「打工人威胁论」是不是空穴来风?
1
自动化 vs. 就业率
事实上 , 不久前哈佛大学的研究者Philippe Aghion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新观点:从公司层面来看 , 自动化发展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可能是增加就业 , 而不是减少就业 。
文章图片
论文地址:https://scholar.harvard.edu/files/aghion/files/direct_and_indirect_effects_of_automation.pdf
在研究报告《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Automation on Employment: A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中 , Philippe Aghion调查了大量文献与数据 , 发现过往的研究聚焦于「自动化减少劳动力」的陈词滥调中 , 没有从企业的发展层面讨论问题 。
早在2020年 ,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总体数据 , MIT的Daron Acemoglu与波士顿大学的Pascual Restrepo就调查了1990年至2007年间工业机器人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 发现自动化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每千名工人中多一个机器人 , 就会使就业与人口的比率减少约0.2个百分点 , 工资增长减少0.42%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