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 , 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
文章图片
图又无了!(图/小罗)
在春节前几天 , 有一个叫“啫喱”的社交软件悄然流行 , 一度还登上了国区App Store免费榜的榜首 。 我是从同事袁伟腾老师那里收到好友邀请的 。 他分享给了我 , 我们又分头分享给了其他同事 。
作为社交软件来说 , 啫喱的核心玩法其实并不新鲜 , 就是虚拟形象+虚拟社交——说白了 , 以前的QQ聊天窗口加上旁边的QQ秀不就是这种玩法最古早的呈现吗?可能是最近这些年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 , 人们也有了比较多元的社交需求 , 所以这些软件又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我之前也多多少少尝试过另外几个类似玩法的新产品 , 但我现在连它们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可见 , 哪怕能用上新的概念 , 哪怕经典的设计思路已经摆在那儿了 , 要把一款社交软件做得受人欢迎还是不容易 。
但啫喱跟那些产品似乎有所不同 。 首先呢 , 它提供给用户的捏脸和换装选项 , 虽说数量不多 , 自由度也不高 , 但审美是过关的 , 甚至可以说是讨喜的 。 其次呢 , 它的社交理念也比较合我的心意 , 它不鼓励用户跟陌生人交朋友 , 反而设立了每位用户只能添加50名好友的限制 。 在它的产品文案里 , 它说自己的定位是“友情公寓” , 目的是让用户能在自己的核心朋友圈里展示真实的自我 。
文章图片
今天的我!
另外 , 它提供了相当简单有趣的互动方式 。 加入啫喱的朋友们会出现在同一个“广场”上 。 在这个广场 , 你可以看到朋友们的虚拟形象 , 看到这些虚拟形象在做什么和说什么 , 甚至还能看到朋友本人的大致位置(如果双方愿意开放的话)和手机电量 。 想跟朋友互动的话 , 可以简单地戳一戳对方的虚拟形象 , 对方将会在手机上收到一个提醒 , 也可以直接在后台的聊天窗口发起对话 。
当然 , 这些设定并不足以吸引所有人 。 当我和袁老师畅游啫喱时 , 我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同事都喜欢这种难以被归类的实验性社交软件 。 陈静老师和祝思齐老师全程都不感兴趣;冯昕旸老师试穿了几件衣服以后表示“这跟咱们《最终幻想14》差远了” , 但还是换上了粉色发辫和JK制服 , 远远地在背景里游荡;杨宗硕老师给自己取名“京廣發” , 又换上一套白色的背带裤——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但后来他不再登录 , “京廣發”也就一直以一种僵硬的姿势矗立在原地 , 像一座沉默而孤独的灯塔 。
我喜“啫喱的原因之一是 , 我能从中观察到我身边的同事们(哪怕仅有几位!)在不受限制的时候是如何展示和表达自己的 , 并且思考这些展示和表达是否能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相互印证 。
说起来有点复杂 , 举个例子 , 就拿祝佳音老师来说吧 , 我每每看到他穿着永远搭不到一块儿的衣服(比如上身穿黄色的格子衫 , 下身穿粉色的条纹短裤 , 手里拿着一个绿色的汽水罐) , 小人要么是脸朝下趴着 , 地上一滩血的 , 要么是平躺在地 , 双手交叉放在胸口的——整体显示出一种又丧又欠 。 他的小人平常也不太说话 , 就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 感觉在暗中观察;仅有的几次说话都是关于工作压力的 , 可能是用来震慑其他同事的也说不定 。
但有些同事看起来完全不会被震慑到 。 比如说袁老师吧 , 他是除我以外另一位啫喱爱好者 。 作为全编辑部最年轻的同事 , 袁老师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令老人们都惊叹的青春活力(一口气练习几十个小时直到一命通关《师父》 , 以及此时此刻正在用工作时间打“刀塔”) , 而且在啫喱里也不遗余力地展示出这种惊人的精神头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