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二 )


比如 , 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多是通过纹饰拆解途径形成 。 鱼纹全形在完成由典型鱼纹向简体鱼纹演变后 , 又创造出均衡对称的菱形纹 , 这属于结构严谨的直边形纹饰系统 。 变形的鱼唇在拆解后 , 分别生成了西阴纹和花瓣纹 , 这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两大弧线形构图系统 。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文章图片

仰韶文化彩陶鱼纹 。 中新社发 成浩 摄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文章图片

仰韶文化鱼纹演变示意图 。 受访者供图
鱼纹无形 , 鱼符无鱼 。 如此 , 循着艺术发展的规律 , 许多彩陶纹饰经繁简转换 , 从“有形有象”到“无形无象” , 最后多呈现为几何纹符号 。
仰韶文化彩陶还有一个“大鸟纹系统” , 也是通过简化和解构方法 , 完成鸟纹的几何符号化 , 隐没了写实的鸟形 。
鸟与鱼 , 这一对恒常的艺术主题 , 在彩陶上大放异彩 。 水和鱼 , 太阳和鸟 , 也是后来中国文化中阴与阳、水与火的象征 。
时代更早的南方高庙文化的白陶纹饰也是如此 , 大量纹饰只是用一些图形指代崇拜的对象 。
非常多的白陶图案表现的是一张大嘴 , 两对大牙 , 还有大量与鸟形相关的图形 , 一些画面上见到飞鸟双翅上有獠牙神面 。 这些鸟与鸟翅代指的是神话中的日乌 。 翅间有太阳图形 , 是日乌载着太阳飞翔 。 高庙文化白陶的发现让我们确信 , 日乌神话在8000年前就已形成 。
高庙文化陶器上的獠牙神面应是太阳的灵魂所在 , 是当时公认的太阳标识 。 光芒万丈的太阳 , 被高庙人描绘成口吐獠牙的模样 。 这獠牙神面又与鸟同飞 , 或是自己长出一双翅膀飞翔 。 獠牙在太阳里面 , 獠牙在日乌身上 , 高庙文化无器不獠牙 , 可以想象到獠牙神面在高庙文化中无所不在 。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文章图片

高庙文化獠牙类型示意图 。 受访者供图
在太阳与獠牙之间 , 我们很难找到直接联系 , 但出于对光线的联想 , 将日光提炼为獠牙之形 , 似乎就并不难理解了 。
白陶上还发现有八角星图形 , 有全形八角星 , 也有半个八角星 。 八角星在很多史前文化中都能见到 , 有彩绘的 , 也有刻画的 , 还有玉雕的 , 分布广 , 延续久 ,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符号 , 也是太阳的象征 。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文章图片

大汶口文化陶盆上的八角纹 。 受访者供图
成都金沙村出土的古蜀时代的“四鸟绕日”金箔也与太阳有关 。 图案中四只正在飞翔的鸟形 , 四鸟首尾相接 , 环绕成一周 。 太阳在天上由东向西运动 , 动力何在?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鸟 , 在他们的视线里 , 只有鸟才能在空中翱翔 。 于是 , 人们这样想象 , 一定是会飞翔的鸟带着太阳越过天空 , 那太阳一定有神鸟相助 , 它们是日乌 。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
文章图片

“四鸟绕日”金箔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郑劭淳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早期中国流行的符号是如何传播的?又怎样体现包容与开放?
王仁湘:人类认识宇宙和自然 , 对形象信息进行主观认识和思维加工 , 用特定形式记述与描绘出来 , 创制出原初符号 。 这样的符号在后续的传播中还会得到修饰 , 最终会以完备形式流传于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