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臧志彭:平台型媒体可供性与用户需求还有多大差距?

近日 ,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臧志彭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对平台型媒体进行了全网抽样调查 , 形成了我国网民对平台型媒体使用满足状况的重要调研成果 。
臧志彭教授表示 , 从媒介生态系统演进的角度来看 , 平台型媒体是新闻内容生产与互联网新技术融合的产物 , 最初它作为舶来概念被引入国内视野 , 在本土语境下不断发生意义引申与再造 , 并逐步被嵌入以媒体融合为核心的话语实践 。 近几年来 , 平台型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开放的机制、精准的推送以及庞大的用户规模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主要形态 。 平台型媒体可供性是指媒体平台为其用户提供的用以开展媒介活动的能力统称 , 反映了平台型媒体的综合运营服务水平 。
为深入了解广大用户在使用平台型媒体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 多维度考察平台型媒体的可供性 ,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于2021年11月25日-12月7日期间 , 面向微信、微博、B站、小红书、美团点评、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知乎等全网主要数字文化传媒平台用户开展了大范围随机抽样调查 , 共计发放问卷1586份 , 回收有效问卷1323份 , 有效回收率达到83.4% 。 问卷分析显示信度指数达0.97 , 说明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信度可靠 。 调查显示 , 平台型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 , 与用户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华东政法大学臧志彭:平台型媒体可供性与用户需求还有多大差距?】社交网络可供性:基本满足圈层群体交流需要
圈层集聚与群体交流是平台型媒体的基本功能 。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 接近一半(45.3%)的用户表示可以通过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 , 与此同时还有35.9%的用户持中立态度 , 也有近20%的受访者意见相左 。 由此可见 , 大部分用户认为平台型媒体能够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群集聚到一起 , 对当前平台型媒体在获取个体与圈层议程方面的作用还是较为认可的 , 但距离用户社交需求的整体实现还有一定差距 。
从技术原理上来讲 , 平台型媒体的协同过滤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相似度、内容的共现度以及人口特征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群体 , 为用户推荐内容 。 它利用与目标用户相似的用户行为推断目标用户对特定内容的喜好程度 , 然后根据这种喜好程度进行评分降序排列 , 从而进行相应推荐 。 这种推荐实质上是基于用户所处同一兴趣群体、同一圈层的推荐 , 因而在推荐效果上呈现出“圈层化效果” 。 需要注意的是 , 虽然基于算法的圈层化推荐满足了用户的圈层集聚和圈层社交需求 , 但是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派系区隔”等其它负面效应 , 需要平台型媒体采取措施以改善“算法偏见” 。
服务体验可供性:强制推送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 大部分用户都存在被强制推送和观看平台广告的问题 。 超过一半以上(50.3%)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强制推送和观看的广告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 仅有少部分(27.2%)的用户表示在使用平台型媒体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被强制推送和观看广告 。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QuestMobile统计 ,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占比已经接近90% 。 互联网广告早已成为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环节 。 然而在互联网广告日益提高精准度的同时 , 也带来了对人们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问题 。 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通过 , 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 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 , 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已成大势所趋 , 精准广告推送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已成为平台型媒体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