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晏翔 责编 | 张红月
出品 | CSDN(ID:CSDNnews)
自2021下半年以来 , 有两个新的概念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 一个是元宇宙 , 一个是Web 3(又称“Web3.0”) 。 元宇宙是一个全真体验的虚拟世界 , 它既映射自现实世界 , 又独立于现实世界 。
Web 3的概念来自于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 , 在他看来 , Web 3被描述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 。 区块链是Web 3技术的基石 , 区块链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共识网络 , 使得没有一名网络参与者能够控制网络上的数据和协议 。 基于Web 3 , 人们能够不用一个中心化的平台来制定和监督游戏规则 , 一群参与者联合在一起就能构建一个社区(DAO);人们之间的支付和清结算不需要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提供“信用” , 点对点的支付在Web 3上能够直接完成;人们自身的身份和数据不用存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平台 , 人们能够真正“拥有”并处置自己的数据;人们可以创建“非同质化代币”(NFT) , 使得自己创作的歌曲、数字图片也能像以往的雕塑、邮票一样被收藏、流转、拍卖 。
文章图片
Web 1.0与Web 2.0时代
自1991年牛津大学Tim Berners LEE教授发明WWW以来 ,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信息的获取上 , 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再到如今的个性化推荐;在人们的沟通上 ,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网络电话到现在的微信、WhatsApp;在信息的传播上 , 从原来的电子化媒体到社会化媒体 , 再到现在的自媒体 。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 也大大加速了人类知识积累和进步的历程 。
一般来说 , 自1991年到2004年被认为是Web 1.0时代 , Web 1.0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 , 信息和知识由商业机构进行生产和组织;从2004年开始 , 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 , 知识和信息更多地由用户进行生产 , 商业机构搭建平台进行信息的组织和分发 , 并由此诞生了诸如Facebook、Twitter、阿里、腾讯这样的超大型的平台公司 。
然而 , 人们渐渐发现 , 二十多年前 , 互联网还是一个分散的平台 ,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网站 , 然后链接到其他的网站 。 而如今 , 当互联网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时 , 一些“BIG TECH”似乎掌控了互联网 , 由此带来的数据隐私滥用、大数据杀熟、诱导点击、信息茧房、群体意识操纵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简称“IDEA”)创始人沈向洋理事长在去年的IDEA大会上就提出 , “我们不但要重视计算结果 , 更要重视计算过程” 。 另外 , Tim Berners LEE教授在获得图灵奖后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提到 , “系统正在失效”“互联网应该被重新分散化” 。 近年来 , 这些问题也得到了主流社会的重视 , 例如欧盟的GDPR和我国在去年发布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加强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 都对互联网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算法的应用做了规范 。
Web 3的由来
自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 , “区块链技术”正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 2014年 , “以太坊”的发明使得区块链技术不仅仅用于支付和交易 , “智能合约”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独特的技术” , 其能够“在业务全部信息可形式化的范畴内 , 让这个计算机系统自证清白” , 它通过将“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架构进一步扩展 , 使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相分离, 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 , 让所有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1]”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