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若是觉得豆腐清淡,莆田人还有鸡卷这个选择 。说是“鸡卷”,乍一看与闽南的五香卷类似,但其实是猪网油包裹猪肉、虾肉、马蹄、香菇等制成的炸卷,更加重油,也更加香酥 。
以扁食为代表的家常美味,也是抓人胃口的一把好手 。传统的面皮扁食、肉包肉的西天尾扁食和反其道而行之的蛋白扁食,各有所长,在莆田扁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文章插图
扁食在福建各地都有吃,各具特色 。
图/图虫·创意
从以鸭肉做主角的“红鼻番滴露”,到令人神清气爽的清炖绒鸡、盐焗鸡、白切鸡,再到明明全是猪肉、猪杂却自称是“炒八素”的硬菜,以及“九曲十八弯”都难弯出来的套肠,莆田人还从山野里获得饮食的灵感,强调着对于食材本味的一以贯之 。

文章插图
猪杂很入味,猪肉很嫩滑 。
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这种坚持,正是莆田人从先辈们那里继承的基因 。在那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吃食里,莆田对生活的质朴追求也同样清晰可见 。
北宋初年,莆田始为“兴化” 。兴化米粉,便是莆田最有“兴化”烙印的一道名食 。“四角四角方,用草缚腰方”,兴化米粉千百年来都坚持手工打造的细韧 。不仅山珍海味能取来做米粉的配角,豆浆也能和莆田的米粉做搭档 。无论是鲜豆浆泡米粉,还是豆浆先煮再炒米粉,在莆田都拥有不少的“粉丝” 。

文章插图
豆浆炒米粉,这么奇特的组合,你一定要试试 。
摄影/刘艳晖
与大多中国城市不同,莆田有的特产很是特别:这里盛产各种神祇,元宵节都能过上一个月 。而各种节庆和祭神的美食,自然也是魔幻莆田在美食江湖里魔幻的一面 。

文章插图
正月,人们在浦口宫搭桔塔 。
甜甜的桔子,成了节庆活动的一部分 。
摄影/蔡昊
春节必备的花生拷;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手工线面;元宵和端午必不可少的米糕;清明节必备的、加了鼠曲草的清明龟;中元节里蒸或煎后再裹上白糖或蜂蜜的金粿;重阳节里九层重叠的九重粿;十月初一人人都得尝一口的油糍,论节庆的仪式感,莆田人可谓是认真 。

文章插图
鼠曲草的加入,让清明龟充满浓浓节庆氛围 。
摄影/欧阳泓略
而且,每到逢年过节和举办喜宴,莆田人就一定不会让白粿、炒金钱粿或妈祖平安面缺席 。曾经在祭典上占据固定席位的麦煎,甚至因为易做、又饱腹,成了三餐可食、闲暇亦有 。
而无论是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红团的身影无处不在 。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红团承载了全部莆田人的美好愿景 。

文章插图
喜庆的红团,带来满满的祝福 。
摄影/抢我辣条还想跑lt,图/图虫·创意
其实走南闯北好多年,莆田人又怎会不知道,种种食材还能有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 。但他们还是为家乡生长的那些食材,坚持着三两种经历过时光考验的搭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