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 , 厂商拥趸 , 可现实是 , 各厂商在折叠屏产品上并未起量 。
一位西南区域的通讯设备渠道商向采访人员讲述 , 旗下包括华为、小米、OPPO及荣耀的多个门店 , 虽对各品牌的折叠屏手机都有备货 , 却无法保证相应品牌门店都可以展出折叠屏手机的实体机 。 “米粉”余先生来自杭州 , 他曾专门去家附近的小米之家 , 想体验下MIXFOLD这款折叠屏手机 , “光看介绍 , 在线上查看了参数 , 还得实际摸一摸 , 看一看 。 ”可让他失望的是 , 只有模型机 。
浏览各手机品牌在天猫以及京东等电商渠道开设的官方旗舰店 , 采访人员看到不少折叠屏产品销量都有“1000+” , 产品相关评论更是多到超万条 , 但在向包括小米、荣耀等在内的手机厂商询问 , 折叠屏手机面市以来的出货量及备货情况时 , 各方均表示没有可披露的数据 。
谈及折叠屏手机当下的产能问题 , 杨舒分析 , 要从两方面来看厂商做折叠屏手机的目的 , “它是作为提升自己品牌的一种手段 , 另一种则是市场上的需求量本身就不大 。 ”她更愿意将前者视作手机厂商目前的主要考量 。
如此 , “厂商不会主动产出太多” , 杨舒告诉采访人员 , 委婉地理解是 , 厂商会把控广告费用的支出 , 毕竟这一目的下投入生产折叠屏手机 , 不过是“赔钱赚吆喝” 。
2019年巴展采访归来后 , 采访人员曾就“柔性屏”对话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首席顾问孙政民 , 彼时看到中国显示集群已经打破了三星在OLED技术及规模量产上的壁垒 , 他曾期待 , “不出5年 , 大有领先全球的可能 。 ”
3年时间过去 , 京东方、维信诺、天马等显示企业动辄百亿级规模 , 投资建设的柔性显示生产线 , 如今在屏幕量产上早已不是问题 , 但聚焦产业链下游 , 孙政民发现身边用折叠屏手机的人寥寥无几 。
“我不看好折叠屏手机 。 ”采访人员于3月3日晚采访孙政民时他说 , 他曾提出拿150000元给十八九岁的外孙 , 让其在“折叠屏手机”和“任意款手机+一个i-Pad”之间做选择 , “价钱差不多” , 他没想到年轻人的最终选择依然是后者 。
从折叠屏手机诞生至今 , 价格昂贵一直是其不可规避的话题 。 除此之外 , 大屏的特点之于普通用户孙政民而言 , 对比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场景 , 他觉得 , 真正需要折叠屏手机的时刻并不多 , “也就商务办公时 , 折叠屏手机展开变成大屏 , 会让一部分人免于携带多个终端设备 。 ”
孙政民曾看到一位海归人士在用折叠屏手机 , 上前一问 , “没用几个月 , 就已经有折痕了 。 ”另外让他并不意外的是 , 上述人士的关注点在于“时髦” 。
杨舒今年春节时也看到一位朋友在用三星的折叠屏手机 , 她出于好奇询问起对方使用感受 , 只听朋友答到 , “买回来一共打开过三次 , 几乎都是合着 , 当作一个正常的直板手机在用 。 ”
出于机身炫酷、设计时髦等理由 , 一些用户购买了折叠屏手机 , 孙政民觉得 , 在真正解决用户对手机产品的基础需求上 , 各家厂商都有面临的问题 。
未来可能
据了解 , 目前折叠屏手机中 , 因前盖材质而分为CPI(无色聚酰亚胺)与UTG(超薄玻璃)两种类型 。 动辄破万元的华为折叠屏手机 , 就曾因屏幕前盖采用了CPI而被吐槽“塑料感” 。 “我们都会认为塑料是很便宜的东西 。 ”杨舒解释 , 材质问题往往为这样一个价高且定位高端的产品增添了“廉价感” , 不免让用户觉得“不值 , 不高端” 。
基于观察 , 王希觉得 , 折叠屏手机产业链下一步应围绕硬件可靠性 , 如超薄玻璃UTG、铰链的强度、抗跌落方面再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