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青总黄酮含量按照范世明等 的方法进行测定 。
2)田间调查按照张小艳 , 许奇志等分级标准如下 , 0级:叶面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5%;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5%~10%;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10%~20%;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20%~50%;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50%;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相对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 对照病情指数×100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13.0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 Duncan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斑病病苗数及防效
分别于喷药前、第1次喷药后5 d、第2次施药后5 d和第3次施药后5 d对三叶青叶斑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 计算各药剂处理区的防治效果 , 并采用SPSS 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分析 。
表2?几种药剂对三叶青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单位:%
注:同列不同行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性显著P<0.0.5 。
由表2可知 第1次施药后各处理A至E防效指数分别是37.32%、42.22%、43.67%、48.95%、53.17% , 第2次施药后各处理A至E防效指数分别是61.82%、70.32%、62.60%、61.16%、66.96% , 第3次施药后各处理A至E防效指数分别是91.31%、93.47%、85.12%、92.73%、93.81% 。
各处理3次施药后对叶斑病的防治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防治指数是85.12% , 略低于其它各组 , 与其它组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0.067%浓度的33.5%哇啉铜溶液与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之间差异;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067%浓度的33.5%哇啉铜溶液混合制剂与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混合制剂之间没有差异 。
各药剂处理对叶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 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而防效提高 。 前两次喷药后对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到61.82%至70.32% , 各处理的发病指数和防效指数无显著差异其防效基本相当 。 第3次喷药后的发病指数和防效指数有明显差异 , 其中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处理在第3次施药后防效指数略小于其它处理 , 说明生物制剂单从防治效果来看 , 比化学药剂弱 。 生物药剂与化学药剂混和物在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比生物药剂好 , 与化学药剂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 其中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混合制剂处理在第3次施药后防治效果略有优势 。
2.2? 不同处理对三叶青生长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三叶青的生长量和总黄酮含量测定见表3 。
表?3?不同处理对三叶青生长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行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性显著P<0.0.5 。
从表3可知 , 各处理对三叶青生长无显著影响 , 根茎长由高到低分别为E>B>D>A、C、叶长E>B>C>A、D和叶宽D>A>E>C>B , 块根单株产量为D>C>A>B>E各处理生长均大于清水对照 , 各处理物理生长间无显著性差异 。 E组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混合制剂在茎长和叶片长的生长指标中略有优势 , D组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067%浓度的33.5%哇啉铜溶液混合制剂在叶片宽和块根单株质量上略有优势 。
各处理间总黄酮含量表现有显著性差异 生物制剂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对三叶青影响最小 , 总黄酮含量为6.16% , 略高于清水对照;生物药剂与化学药剂混和物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067%浓度的33.5%哇啉铜溶液混合制剂与0.133%浓度的5%香芹酚溶液和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混合制剂次之 , 接近清水对照 , 为6.01%和5.91%;化学药剂0.067%浓度的33.5%哇啉铜溶液和0.100%浓度的40%戊唑—咪鲜胺溶液对三叶青总黄酮含量影响显著 , 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47%和4.52% , 均低于清水对照1.63%和1.58%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