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耗时10年的科学官司: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了诺奖却赢了专利( 二 )


2019年 , 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始第二轮听证 , 双方陆续提交不同的证据 , 直到今年2月4日举行听证会 。 此次争论的焦点在于 , 谁先发明了CRISPR-Cas9系统中在真核细胞应用中的单向导RNA 。 最终 , 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判定 , CVC团队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 , 在“CRISPR-Cas9于真核细胞中的应用”这一专利上 , CVC团队与之相关的9项技术不再具有专利权 。
张锋于2013年创办了Editas Medicine公司 , 同年 , 埃马纽尔·夏彭蒂耶创立了CRISPRTherapeutics公司 , 而詹妮弗·杜德纳则在2014年创建了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司 , 这三家公司均已上市 。
最新的裁定意味着 , 多家曾从CVC团队获得了CRISPR/Cas9许可证的生物技术公司 , 将需要再次从博德研究所获得技术许可 , 包括CVC团队自己的公司也要如此 。 如果这些企业在临床试验中取得重大突破 , 之后的专利授权费可能会水涨船高 。
受该消息直接影响的还有股价 , Intellia公司股价目前已经下跌19.22% 。 不过 ,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说 , 对于中国基因编辑相关公司来说 , 这个消息影响不大 , 因为国内公司并没有得到专利许可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专利律师、长期跟踪这场纠纷的雅各布·谢尔科夫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 , 从事CRISPR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 , 如果押错了赢家 , 可能会在专利费上面临“巨大的损失” 。 不过 , 不管押注哪方 , “不论谁赢谁输 , 专利律师总是赢 。 ”
张昊是某国际顶尖医学论文期刊的主编 , 也很熟悉两个团队 。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这次裁定并非最终结果 , CVC团队还会继续起诉 , 直到不能起诉为止 。 因为对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来说 , 已经将专利授权给了一些生物医药公司 , 如果不继续起诉 , 将会面临经济损失 。
实际上 , 此事对科研工作者影响并不太大 , 将这一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中并不需要专利许可 。 不过 , 眼下 , 产业界需要给这两个团队付的专利许可费还不算多 , 可能只是几百万美元的水平 。 因为目前尚没有基于该技术的药物成功上市 , 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 。 此外 , 现在双方争取的还是最初的那项专利 , 其保护期是20年 , 若再继续诉讼几年 , 专利也就失效了 。
据张昊了解 , 经过多年的“fight(战斗)”之后 , 双方科学家早已经不那么在乎结果了 , 更多是他们背后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基于专利费收益的诉讼 。 因为在科学的范畴中 , 谁发明了这项技术、谁的贡献更大 , 早已有了结论 。
他说 , 生物学家并不关心谁早几个月在真核生物中使用该技术 , 不管是张锋还是詹妮弗·杜德纳 , 他们的贡献都是业界公认的 。 包括张昊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 , 诺贝尔奖只给了马纽尔·夏彭蒂耶与詹妮弗·杜德纳 , 与诺奖只发给不超过三个人的机制有关 。 如果诺奖可以发给四个人 , 那么这两位女性科学家、张锋、哈佛大学医学院乔治·切奇都有可能 。
21世纪生物领域最重要的发明
要理解双方多年来为何一直在专利权的争夺上僵持不下 , 不得不提这一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颠覆性意义 , 以及它背后潜力巨大的应用前景与商业价值 。
CRISPR缩写自一串令人难以理解的术语:“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 但是只用简单将其理解为一种“基因剪辑技术”即可 。 它包含两个主要部分 , 不断在基因组上逡巡且带有“剪刀”的Cas9蛋白 , 和具有“GPS”功能的gRNA 。
CRISPR原本是数十亿年前细菌在进化过程中发明的一种天然免疫系统 , 一些细菌在遭到病毒入侵后 , 能够把病毒基因的一小段存储到自身DNA里一个称为CRISPR的存储空间 , 当病毒再次入侵时 , 细菌一旦发现与存写的片段相同的部分 , Cas9蛋白会发生变形 , 准确的卡住病毒DNA并毫不犹豫地挥起“剪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