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耗时10年的科学官司: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了诺奖却赢了专利

一场耗时10年的科学官司: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了诺奖却赢了专利
一场耗时10年的科学官司: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了诺奖却赢了专利
文章图片

本刊采访人员/彭丹妮
在过去10年间 , 围绕CRISPR这一当今最重要的基因编辑技术 , 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张锋与两位因该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直在进行一场有关专利归属的拉锯战 。
【一场耗时10年的科学官司: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了诺奖却赢了专利】如今 , 这一结果尘埃落地 。
2月28日 , 美国专利商标局裁定 , 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团队是第一个将CRISPR/Cas9技术用来编辑动物和人类细胞的团队 。 而两位诺奖得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埃马纽尔·夏彭蒂耶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纳(下称“CVC团队”)对该专利权的主张则被驳回 。
美国专利商标局对此给出的理由是:CVC未能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 , 证明他们领先于博德团队 。 不过 , 如果还能提供新的证据 , CVC团队还可以继续上诉 。 因为这项技术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因此 , 谁能坐拥这项专利 , 就意味着可以将大额的专利许可费收入囊中 。
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之争
CRISPR-Cas9 是继ZFN、TALENs 等技术推出后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 , 短短几年内 , 已成为当今最主流的基因编辑工具 , 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项颠覆性技术 。
2012年8月17日 , 夏彭蒂耶和杜德纳合作 , 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 , 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作原理 。 2020年 , 因“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 二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但该研究并未指出它是否适用于真核细胞 , 而真核细胞是开发人类药物的关键 。 2012年10月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锋率领团队提交了另一份研究手稿 , 证明CRISPR-Cas系统可以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 , 且已成功编辑人类和小鼠细胞 , 该研究于2013年1月发表于《科学》杂志 。 同时发表论文的 , 还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乔治·切奇团队 , 但该团队没有申请专利 。
而CVC团队和张锋团队 , 则早在2012年就分别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CRISPR-Cas9的相关专利 。 张峰还申请了“适用专利加速审查机制” , 适用程序的专利申请可在12个月内获批 。 2014年4月 , 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了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专利请求 , 其中包括多项广泛涉及CRISPR-Cas9 在真核细胞中进行修改的基础专利 。
此后 , 两个团队进入常年胶着的诉讼-抗辩中 。 CVC团队强调他们是第一个找到将CRISPR-Cas9引导到基因组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的 , 张锋等人在动物细胞中的成功只是她们工作的延展 。 而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则坚称 , 自己的科学家是第一个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应用在动植物身上的团队 。
与在诺奖中的失意不同 , 张锋团队在专利权的归属问题上一直处于上风 。 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在2016年对该案进行了首次裁定 , 张锋团队在其已获准的专利中 , 拥有将CRISPR系统用于真核细胞的“优先权” 。 在CVC团队上诉后 , 2018年 ,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终还是裁定 , 张锋及其所属的博德研究所拥有的CRISPR专利有效 。
很多人难以理解 , 杜德纳和夏彭蒂耶都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 怎么会失去专利所有权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彭耀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 , 诺奖常常奖励的是基础研究 , 但是获得诺奖的发现 , 并不代表可以直接申请专利 , 必须是具体的应用技术才能成为专利保护的客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