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走出新路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 , 北京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 , 以中关村示范区为主阵地 , 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为北京市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铺好了“地基” , 走出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子 。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2021年 , 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6%左右 , 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 , 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 ,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连续四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 在中关村、怀柔、昌平三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的同时 , 北京市还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 推动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 , 稳居全国第一 。
“北京市建立完善‘五新’机制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典型经验 , 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汇聚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科技人才 , 接连涌现出一系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 智源研究院研发的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 , 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 , 打破了谷歌此前1.6万亿的纪录 。 量子信息研究院成功研发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 , 将单个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提升到503微秒 , 突破了此前360微秒的世界纪录 。 微芯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 , 研发出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 , 以这款芯片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板卡 , 可将相关处理速度提升20倍到50倍 。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 , 北京无愧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担当 。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开步伐
2021年 , 中关村示范区全年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 , 同比增长14.9% 。 北京市会同科技部研究形成“支持中关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 , 谋划提出了24项重大改革举措 ,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开了步伐 。
2021中关村论坛成功举办 。 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 140个国际组织及创新机构代表参与论坛各板块活动 , 6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深入交流 , 累计1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 , 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
北京市还加强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 , 研究形成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空间优化提升初步方案 , 推进中关村分园体制机制改革 , 深入实施中关村“强链工程” , 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 , 支持中关村软件园等17家特色产业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 支持新建12个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编制实施分园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年度工作清单 , 270项重点任务、228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
“双引擎”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2021年 , 北京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 , 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 “双发动机”推动高精尖产业跃迁发展 。 数据显示 , 2021年 , 北京技术合同成交突破7000亿元大关 , 达7005.7亿元 , 占全国总量的18.8%;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 , 占全国的10.3%;独角兽企业102家 , 居全球首位;两支京产疫苗在全球12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或紧急使用 。
“三城一区”是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平台 。 北京市大力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 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 。 支持中关村科学城聚焦“数字经济” , 推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等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融合创新生态 , 部分前沿领域不断从“并跑”转向“领跑” , 一批前沿硬科技企业显现出生机活力;服务怀柔科学城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支持围绕大装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仪器及传感器件研发布局 , 累计支持73个科技课题 , 推动23家科技企业注册落地;支持未来科学城巩固深化“两谷一园”创新格局 , 全链条支持中关村生命园打造“核爆点” , 推动入驻央企与中关村企业合作 , 支撑央企牵头的氢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布局;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高校院所组建31家联合实验室 , 建成24家技术创新中心、14家中试基地 , 承接“三城”成果162项;支持顺义区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 ,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 , 国联万众第三代半导体基地建成运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