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二 )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 , 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 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 , 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 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 , 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 ,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 , 形成过高压 ,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 , 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 ”“似乎”与“肯定”连用 , 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 , 看似矛盾 , 实际上非常妥帖 。 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 , 而依据客观条件 , 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 , 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 , 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 , 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 。 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 , 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 而应该是撞击 。 ”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 , 有较强的说服力 。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 , 反而还能提示读者 , 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 此外 , 文题形象性强 , 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 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 所以不好 。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 , 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 , 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 , 严密准确 , 又简明精练 , 幽默风趣 。
文章侧重点不同 , 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 , 但第一 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 而第 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 , 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
四、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 , 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材课后习题
一、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 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 , 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 , 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 “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
二、示例:《被压扁的沙子》在文章一开头 , 作者便提出了问题 , 读完这段文字 , 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 。 接下来 , 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 , 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 , 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 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 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 , 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 。 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 , 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 进一步分析后 , 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 , 而应该是撞击 。
三、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 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 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 , 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