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书房创世纪( 二 )


(1)符号世界可能并不像柏拉图说的那样 , 只是真实世界的投影;
(2)相反 , 真实——也即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连续性 , 是通过符号建构出来的 , 并且在符号中才能得以维系;
(3)如果符号与其他事物已经彼此嵌入 , 无法分割 , 那符号世界/真实世界的区分就失效了;
(4)只有通过认识符号才能认识世界;
用西班牙裔法国作家何塞?理查曼的话说 , 真实是符号构建的幻觉 。 构建方法如下:我们把某种状态指定为真实 , 把另一种状态指定为虚幻 , 两者相依相待 , 失去了一个 , 另一个也不复存在 。 这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二元论 。 就像费尔南迪?索绪尔把作为符号体系的语言建立在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和结合上 。 索绪尔说的语言 , 乃是在言语和书写之外独立存在的逻辑体系 。 诺曼?乔姆斯基认为 , 语言存在于语法之中 。 海德格尔又说 , 世界栖息在语言中 。 因此 , 创造语法乃是和创世类似的工作——只是受造的不是伊甸园 , 而是一所充满符号的书斋 , 造物不以创造者为原型 , 也不以七天为限 。
徐冰的创造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 。 在成为一个用现成物(地书符号、衣物商标、监控录像素材、灯箱和芥子园画谱)探讨意义生成过程的艺术家之前 , 徐冰的创作当然有过更传统的早期阶段 , “天书”、“A, B,C…”、“英文方块字”主要探讨文字视觉性与意义之间看似稳固实则易碎的关联 , 非常注重作品呈现的媒介(木版、宣纸)与技术(印刷、书写) 。 但在“转话”(1996-2006)这个项目中 , 他对语法的兴趣第一次超过了符号和媒介的兴趣 。 “转话”的目标是将一个文本在不同语言之间反复翻译 , 由此见证意义/歧义生成和传递的过程 。 这个项目可能受到学者刘禾的影响 , 后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 , 徐冰的同时代人 。 在《跨语际实践》一书中 , 刘禾讲述了英文译者如何把他们的文化和种族偏见镶嵌在对中文和其他亚洲文字的翻译中 , 从而在译文中创造了原文所没有的政治意涵 。 创造性翻译是全球化时代十分瞩目的文化现象 , 但徐冰在“转话”中的关注点远离关于全球化的伦理讨论 , 而是带有更强的开放性和游戏色彩 。 较之刘禾的学术写作 , 思辨性也更强 。 “转话”之前 , 徐冰的关注点在言语 , 也即沟通的可能性 。 “转话”之后 , 创作重心转向语言 , 也即意义产生的形式特征 。 此后 , 随着年岁增长 , 徐冰对不同媒介在物质/技术层面的差异把握得更加熟练 , 作品的娱乐性也大为增加 。
娱乐性对理解徐冰相当重要 。 老式塾师喜欢通过文字游戏(主要是对对子) , 让懵懂学童体会语言生成意义的规则、弹性和边界 , 徐冰则用青绿山水灯箱、芥子园画谱动画和监控录像素材混剪成的惊悚电影 , 来演示如何对现有符号进行重新编码 , 获得新的意义 。 2003年后的创作“地书”、“小企业七言集”和“文字隐身术” , 均属此类带有娱乐性质的编码游戏 , 包含有相当复杂的社会意识 , 只是其旨趣是智识上的 , 不是政治上的 。 徐冰毕竟是文人 , 是书斋中的创造者 , 老式塾师式的知识分子 , 不是教员式的活动家 。 对这类人来说 , 世界可能很小 , 但书房可以是很大的 。
徐冰的语言
2021.12.24-2022.08.23 浦东美术馆
【正在消失|书房创世纪】点击阅读原文 , 解锁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