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 去人工化
数字经济时代 , 人机协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机器换人” , 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 其中 , 包括:无人银行、无人超市、无人停车、无人加油、无人驾驶等 。 大量工作要么由机器人“智能”操作 , 要么由消费者“自助”完成 。 无疑 , “去人工化”是指前一种 , 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对普通劳动者岗位的替代 , 出现了零接触经济、非接触经济、无接触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 不仅如此 , 生产领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可从事“三高”工作 , 即高危险性、高重复性、高精密性 , 与人类劳动相比较 , 它们一般不会犯错也无需休息 , 生产率和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 。 需要指出的是 , 去人工化 , 一方面产生就业替代效应 , 另一方面产生就业创造效应;整体上看 , 存在就业优化效应和就业促进效应 。
第五 , 去管理化
工业经济时代 , 人们跟着流水线的“节奏”走 , 流水线对从事重复性工作的体力型劳动者而言 , 客观上具有“去管理化”的效应 。 数字经济时代 , 基于“数据+算力+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 , 具有赋权、赋值、赋能、赋智作用 , 在对业务操作层实现去管理化的同时 , 对管理执行层、经营决策层也实现了去管理化 。 借助“新技术群” , 特别是软件替代智能、数据驱动决策 , 导致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去管理化 , 或曰智能管理 。 其中 , 包括“机在干 , 网在看 , 云在算” 。 这里 , 根据“数字痕迹” , 不仅即时给出生产经营信息反馈 , 还能即时作出生产经营重大决策 , 做到精准生产、精准决策 。 可见 , “新技术群”对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脑力型劳动者同样具有去管理化的效应 。 需要指出的是 , 与工业经济时代员工以他组织管理方式不同 , 数字经济时代员工则以自组织管理方式为主 ,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 自我驱动是数字经济时代员工去管理化发展的本质特征 。
第六 , 去单位化
工业经济时代 , 通过雇佣和被雇佣的长期合约关系 , 员工与单位深度融为一体 。 员工以“单位+个人”的方式从事工作 , 一人一个职业、一个身份、一份工作、一份收入 。 数字经济时代 , 员工可以脱离单位关系 , 在单位外为单位服务 , 即以“去单位化”“去雇佣化”的方式进行工作 , 由“在职员工”变为“在线员工” ,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即时配置 。 这样一来 , 员工可以一人多个职业、多个身份、多份工作、多份收入 。 这里 , 员工由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现在的“社会人” , 即由固定单位员工变为灵活单位员工 , 由被一个单位使用变为被多个单位使用 , 成为“共享员工” , 这是对人的最大解放、最大发展 。
【行业资讯丨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十大发展趋势】第七 , 去中心化
工业经济时代 , 企业采用“金字塔”式垂直结构 , 官僚化、层级化是其重要特征 。 尽管后来部分企业改为“倒三角”结构 , 即高层为中层服务、中层为基层服务、基层为用户服务 , 但“中心化”程度仍然较高 。 数字经济时代 , 企业内部中间部门、中层部门被取消了 , 其重构为敏捷前台、共享中台、基础后台 , 通常称为“三台”架构;加之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 , 即企业完全市场化 , 其典型做法是 , 人人成为创客 , 十几人或几十人成为一个微经济体 。 这样一来 , 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帆船”(中小型企业)到“巨轮”(“大一统”企业体)再到“联合舰队”(“模块化”企业群)的演变 。 在“联合舰队”的形态下 , 其中的若干微经济体作为模块 , 可进可出;整个企业可大可小 , 柔性弹性 , 与外部环境适时契合、动态匹配 。 而实际上 , 企业变成了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价值网络 , 进而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 , 没有中心;或者 , 任何个体都是中心 , 即“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