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美凯龙的“万达梦”,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红星美凯龙的“万达梦”,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文章图片


红星美凯龙的“万达梦”,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30年 , 除了互联网圈一直在上演造富神话外 , 传统行业也留下了一些草根创业者成功逆袭的财富传奇 。 1986年 , 靠着从亲属那里借来的600元 , 车建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 从家具生意开始做起 , 把红星美凯龙发展成为国内家居零售行业第一家 , 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 。
红星美凯龙由此开始拓展商业版图 , 从2000年北京的第一家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广场开始 , 一路狂奔 , 甚至曾一度超越万达 , 成为全球第一大商业Mall , 并在中国连锁百强榜中排名第3名 , 市值数百亿 。
不过 , 30余年过年 , 此时的红星美凯龙虽有巨头的规模 , 却也有家居行业大佬的烦恼 。 自去年中开始 , 红星美凯龙就相继传出接连出售子公司股权 , 搞关联交易的消息 , 也将其“缺钱”的窘境 , 暴露无遗 。
由此 , 红星美凯龙的未来走向如何 , 也变得扑朔迷离 。 这个曾经带着无数光环的家居界巨头 , 也变得焦虑无比 。
频繁割肉 , 难掩困局
据了解 , 在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的年份 , 红星美凯龙的画风还是逆势突进 。 然而 , 2021年6月初 , 据公告称 , 红星美凯龙与远洋资本达成《合作框架协议》 , 拟将旗下7家物流子公司以23.12亿元出售给远洋资本 。
一纸协议 , 让红星美凯龙彼时800亿的压顶巨债、大幅下滑的业绩数据无处藏匿 。 而且 , 在资本市场 , 红星美凯龙也失意无比 。 早年市值逼近千亿的迹象 , 也荡然无存 。 巨额负债之下 , 红星美凯龙市值缩水超500亿 , 割肉补血、寻求自救已成无奈之举 。
实际上 , 除了“变卖”物流业资产外 , 早在去年3月份 , 红星控股就以10.3亿元的价格向远洋资本出售红星地产18%股权 。

随后的7月中 , 远洋集团发布公告称 , 远洋集团、远洋资本与红星控股正式签署协议 , 以40亿元获取红星地产70%股权 。 至此 , 三方都将有效持有重庆红星美凯龙企业发展有限公司35%、35%、30%的股权 , 共同推进红星地产的后续开发与经营 。

由此可见 , 红星美凯龙的“割肉” , 不可谓不频繁 。 与此同时 , 红星美凯龙还通过定增融资 , 来为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 。 据了解 , 彼时通过定增融资和变卖资产 , 红星美凯龙累计将获得超过70亿资金 。
而且 , 据去年3月份消息 , 红星美凯龙旗下商管版块爱琴海集团也有计划上市 , 倘若一切如愿 , 预计也将可以获得100亿以上的资本加持 , 短期内或许可以解决其燃眉之急 。
不过 , 一味的拆东墙、补西墙 , 自然不是长久之计 。 摆在红星美凯龙面前的难题 , 也并非一朝一夕 。 想通过“舍车保帅”的方式自救 , 也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
激进背后 , 暗藏危机
众所周知 , 传统家居行业一直严重依赖线下 , 即便互联网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 各大家居企业也没有借上时代的东风 , 转型也纷纷折戟 。
究其原因 , 很少有企业能做到家居行业的宜家那样 , 同时兼顾品牌、规模、运营成本 , 还有用户体验 。
正如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经对其宣传:“美好的生活需要诗和远方 , 更需要沙发和床 。 ”但是要知道 , 座椅板凳、床与沙发等产品 , 用户消费前都是高度需要体验感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