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美凯龙的“万达梦”,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二 )
因此 , 很多转型线上的家居平台都不愠不火、线上销量更是长期低迷 。 所以 , 提起国内家居零售企业 , 更多人想到的是宜家家居 , 而不是红星美凯龙 , 更不是美乐乐等线上家居平台 。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 , 红星美凯龙加速扩张线下 , 也成了无奈之举 , 实体资产也变得越来越重 。 据公开资料 , 2015年到2019年这5年 , 车建新为了快速占领家具市场 , 进一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 开店数量激增 。
而据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 , 2020年 , 公司的自营商场数量达到了92家 , 较2016年增加26间 , 平均每年新增6-7间 。 而且 , 红星美凯龙共经营家居商场达到了478家 , 商场经营面积超过2424万平方米 , 资产体量已达千亿 。
红星美凯龙或许没有想到 , 疫情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重资产模式带来的负担 , 终究成了红星美凯龙的后遗症 , 并在财报上凸显出来 。
据过往财报显示 , 2019年 , 红星美凯龙营收164. 69亿元 , 归母净利润为44.80亿元 , 2020年 , 红星美凯龙营收142.4亿 , 同比去年下降了13.56% , 归母净利润为17.32亿元 , 同比去年下降了61.37% 。 营收、利润双向大幅下滑 , 甚至已经成为近年红星美凯龙难以逆转的趋势 。
据媒体报道 , 2021年4月 , 红星美凯龙位于西安的某家大卖场生意冷清到门可罗雀 , 空铺率居高不下 。 营收逼近冰点的压力之下 , 红星美凯龙甚至依靠引入幼儿园、培训中心甚至篮球馆等非相关业态入驻 , 并逐渐与其家居定位渐行渐远 。 由此带来的消费者投诉 , 也是屡见不鲜 。
由此不难看出 , 在红星美凯龙过去的激进姿态之下 , 暗藏了各种危机 , 并在疫情过后集中暴露出来 。 尽管其也在拼命自救 , 但是背负逾千亿资产的红星美凯龙 , 已经临近资不抵债的边缘 , 多少有些积重难返的意味 。
多年过去 , 疫情对线下业务的影响并未彻底根除 , 红星美凯龙的未来命运 , 依然难以料定 。
红星美凯龙难圆“万达梦”
随着红星美凯龙的资产变重 , 其自2021年开始 , 也从两方面进行“减肥瘦身” 。
例如 , 其打出“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的口号 , 试图加强轻资产的委管经营模式 , 并渗透商场、特许经营等商业地产项目 。
与此同时 , 红星美凯龙也在线上不断发力 , 缩小在数字化方面与其它新零售模式的差距 。
另外 , 红星美凯龙在变卖资产的同时 , 也不断融资输血 , 减小负债压力 。
实际上 , 红星美凯龙之所以受重资产的负累、背着包袱前进 , 是因为其一直有一个“万达梦” 。
早年 , 其投资的触角 , 更是伸向了物流、家装、金融和传媒等多业态 。 这对于一家经营家居商场的企业来说 , 无疑是四面开花 , 摊子铺得太大 。 在战略缺少聚焦的同时 , 也导致现金流的流转 , 捉襟见肘 。
根据企查查数据 , 红星美凯龙累计对外投资项目达57项 , 其中2018年对外投资最为激进 , 当年投资项目达24起 。 此后 , 红星美凯龙更是涉足了家装、以及家居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与人工智能相关家居类产品制造企业 。
横向合作的平台更是包括了跨度较大的社区团购、美妆经销、英语培训、户外运动装备等 。
而且 , 2008年 , 红星美凯龙曾以2.53亿元获得了金科6%的股权 , 成为金科第一个战略投资者 , 由此 , 也成为其改弦易辙的信号 。
次年 , 红星美凯龙甚至直接创办了红星地产 , 开始自己投身房地产发展的浪潮之中 。
时隔10年后 , 红星地产也正式宣布向千亿房企进发 。 截至2020年底 , 红星地产在天津、重庆、苏州、太原、金华、长沙等全国53座城市累积拥有项目111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