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假 , 学院组织起了一支地理考察队伍 , 作为课外实践活动 , 熊春和十几名同学一同去往贵州支教 。 他们看到了贵州的地形地貌 , 体验了不同的人文风情 , 也开始关注祖国不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 熊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 “下火车是在隔壁的城市 , 之后坐公交、转大巴、再转公交 , 数个小时之后 , 我们才到达镇上的小学” 。 这是熊春第一次体验山区的交通 , 也让她亲身体会到了地理位置、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这些都是之前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 但当我看到地区发展可以借助周边城市资源时 , 我也理解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
一直以来 , 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局限在了山川河流、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的内容 , 其实 , 在人文地理中会涉及经济、科技还有区域发展 , “地理学科就是需要去认知这些规律 , 解读并运用这些规律” 。 在课堂上 , 杜德斌和刘承良经常强调location(区位)和connection(联系)两个单词 , 他们认为 , 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去理解中国 , 本身就是一堂大思政课 。
在刘承良看来 , 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独有的社会文化 , 当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端于欧洲”“地理位置、人文风情在创新发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 便可以启发学生反推到中国的发展 。 “中国想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 能从欧洲得到什么启示”“为什么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国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尽管课程涉及的知识广泛 , 但最终都会落脚到“提出中国方案 , 实现学术报国”上 。 这正是课堂的归宿 。
两个单词背后的全局性战略思维 , 带给了熊春很大启发 。 十几天的贵州支教生活 , 熊春在思考如何向熊家场中学的同学们传达地理思维 。 喀斯特地貌是贵州南部的典型地貌 , 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出发 , 她向当地的师生介绍了贵州的自然特征、旅游资源、人文特征等等 。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 不管生在贫瘠的土地 , 还是富饶的土地 , 希望我们都可以认识自己的家乡 , 也可以见到更大的世界 , 但是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 ”熊春说 。
有位“旁听生”是服务基层的实践者
黄筱彧是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 2018年硕士毕业后 , 他进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 。 离开校门 , 他成了一名服务地方的年轻干部 , 两年的农村基层服务经历 , 让他深切感受到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战略思维对工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
“城市规划工作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指南针’ 。 ”黄筱彧所在的成都市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 他所从事的城市规划工作又对城市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 刚开始工作时 , 黄筱彧会面临很多困惑 , 每当这个时候 , 他便经常向杜德斌请教交流 , 把最新的学科前沿成果融入自身工作中 。 如今 , 他成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这门课的“场外旁听生” 。 下班后 , 他就会和在校学生一起“云”同步听课 。
“我觉得这门课非常值得我深思细学 。 ”黄筱彧觉得 , 课程里融合了世界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 , 这些都有助于自己理解国家治理方案的内在逻辑 , 进而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地方发展 , “这也是我工作的初衷” 。
让刘承良印象很深的是 , 在一堂讲中国海上交通运输格局的课上 , 刘承良告诉学生 , 我国对外经贸往来高度依赖海峡和通道 , 但是重要战略资源运输通道也面临着外部威胁 。 下课后 , 便有一位同学找到他说:“老师 , 我可不可以参军?”半个学期之后 , 刘承良便得到了这名同学参军入伍的消息 。 “当我看到他们义无反顾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的时候 , 我真心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 ”刘承良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