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理解中国 小小地球仪转出大视野

“乌克兰处在东欧平原进入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关键位置 , 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耕地资源 , 可以给整个欧洲提供大量油气能源和粮食 。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门叫做《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的课堂上 ,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刘承良启发学生从地理学角度思考乌克兰危机形成的原因 。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研究生的通识课程 , 《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由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师团队开设并主讲 , 按照世界理论与中国智慧、世界变局与中国影响、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的内容逻辑 ,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变局中的原理和规律 , 围绕全球治理困境和中国治理方略 ,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国内外重大发展议题 。
想要选修到这门“爆款”课可不容易 。 2021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刘通就是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才抢到课 。 最初 , 课程规模设定在30人左右 , 由于很多学生反映抢不到课 , 学校便将课程调整到50人 , 之后又再一次扩大到150人 。 前前后后历经3次扩大调整 , 这堂课到底有何魅力?
“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底气和自信”
中国为什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面对挑战 , 中国为什么行……这些看起来是国际关系课堂上的内容 , 学生们在地理课上 , 用另一种视角找到了答案 。
“中国的科学技术实力不断赶超美国 , 而且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一些西方的科技强国 。 ”在一份分析中美间科技竞争力的调查报告中 , 学生们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之后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 , 报告从改革开放、集聚人才以及深圳地理位置等角度 , 深入分析了中国科技繁荣发展背后的原因 。 “课堂上 , 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中国在全球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 也会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突出进步 , 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底气和自信 。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说 。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杜德斌和刘承良发现 , 我国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 , 非常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做支撑 。 然而 ,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时刻 , 学生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认知仍显不足 , 这成为他们开设这门课的主要原因 。
“为什么要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如果学生不了解巴基斯坦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 也就不能理解其重大意义 。 ”杜德斌认为 , 地理和人文、经济、科技、政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 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政治属性 , 这门课程就是要深挖专业知识 , 让学生把地理学知识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
课堂上 , 杜德斌经常用实物世界地图和数字地球仪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 地球仪轻轻一转 , 学生们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
“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为人民谋幸福并不是一句口号 。 ”让2021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孙舒琦印象最深的是 , 在讲到“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时 , 杜德斌告诉同学们 , 我国其实正遭遇着很多技术创新的限制 , 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 这让孙舒琦反推到青年的新时代使命 , “看到这么复杂的国际形势后 , 我第一次感觉到紧迫感和危机感 , 国家不容易 , 作为一名青年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前途学习 , 也要为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
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去理解中国 , 本身就是一堂大思政课
“每一棵树都有它的倔强 , 无论是扎根在干旱而粗犷的沙漠 , 还是生长在雨热充沛的热带雨林 , 它的倔强是成为最繁茂的那棵 , 把种子洒在北方的平原丘陵、东面的大海岛屿、西部的高原盆地 。 ”这是华东师大2016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熊春写给贵州织金县熊家场中学同学们的一封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