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大脑的原型就是冯建峰本人 。 冯建峰的助理介绍 , 这个“人脑模特”并不好当 , 日程安排“一天顶别人三天”的冯建峰 , 常常需要精确算好时间 , 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驾车到浦东新区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 , 在磁共振成像设备上接受扫描 , 监测脑部活动 , 为数字大脑提供原型数据 。 “在高场强环境里待一个多小时 , 那样的滋味不好受 , 冯老师却毫无怨言 。 ”他的博士生谢超说 。
冯建峰一直雷打不动坚持的还有每周3到4次的讨论班 。 周一、周四下午是“全脑计算”课题组;周二下午则是脑神经科学研究团队 。 偶尔与其他工作冲突 , 讨论班会被挪到晚上 , 冯建峰即便是出差在外 , 也通过视频参加 , 从不取消 。 所有人都要发言 , 青年研究员要报告研究进展、前沿学术资讯 , 学生们要对导师指定的阅读文章、书籍做概述、谈观点 。
“要说到点子上 。 把读过的50页文章 , 概括成三句话告诉我!”冯建峰毫不客气地叫停了一名博士生的报告 。
学生们最怕讨论班上的冯建峰 。 “不要以为他正在忙着 , 记不得你报告的内容 , 他会一直追问‘你这个研究做到后面是什么’ 。 可以说 , 讨论班结束的那天晚上 , 才是我们的真正周末 。 ”谢超说 。
“交叉学科的人才成长比传统学科难很多 。 要抗得住各种干扰 , 持之以恒 , 方能有所突破 。 ”在冯建峰看来 , 做科研要有兴趣驱动 , 要有天赋 , 也要“够拼” 。 搭平台、拓视野、加压力 , 要让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 , 才能把研究院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心 。
“既要咬定长期目标 , 也要关注一些‘热点’问题”
聊起科研 , “好玩”“有意思”是冯建峰常说的话 。 同事和学生也说 , 他常有天马行空般的研究灵感 。
人们常说“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 , 冯建峰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搞科研当然得坐得住冷板凳 , 耐得住寂寞 , 要有长远的研究目标 。 但研究者的头脑中不应只有一个科学问题 , 应该始终有短期(热)、中期(温)、长期(冷)多个选题和目标 。 既要咬定长期目标 , 也要关注一些‘热点’问题 。 ”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火热 , 但要破解人脑工作机制、实现用计算机模拟大脑工作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比如 , 类脑研究院正在建设的张江国际脑库 , 已拥有国际共享数据库52万余个 , 但在一些脑科学的重要领域仍在积累数据 。
研究院也在运用数据、算法提炼理论模型 , 通过新路径研究神经系统疾病 , 寻求干预治疗的方法 。 “冯老师带队 , 联系了很多医院和研究机构 , 收集临床需求 。 这个工作很累很困难 , 但很有价值 。 ”副院长谢小华说 。
“我们收集了约17万人的睡眠状态大脑数据 , 分析发现 , 10岁左右的青少年睡得越长 , 大脑发育越好……”2021年7月 ,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冯建峰关于健康睡眠的研究报告 , 引来了4.6亿人次的阅读量 。 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 并且开始对科普投入更多热情 。 现在 , 他正着手编著关于脑与类脑的科普图书……
日程以小时为单位 , 排得满满当当 , 夜里11点还在发微信文章、追踪研究进度;将时间管理和严格自律做到极致 , 即便是穿行在校园里 , 冯建峰也会迅速算出“最佳路线” , 比别人更节省时间 。
冯建峰还有许多业余爱好 , 包括网球、羽毛球、游泳、登山等很多体育项目 。 他常年保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 甚至在两个会议之间 , 也会换上运动鞋 , 在校园里跑上几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