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冯建峰在科研讨论班讲课 。 资料照片
文章图片
冯建峰(中)在参与实验数据分析 。 资料照片
人物名片
冯建峰:1964年生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现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 。 在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 。 通过对来自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的不同尺度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 , 他提出了非线性因果关系的方法和理论 , 应用于发现抑郁症和孤独症病灶及其临床诊疗 。 在单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分析、随机控制理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
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材料、工程、医学、药学、心理学、语言学……什么样的科学研究 , 会将这么多学科汇集在一起?
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类脑研究院”) , 这样的交叉课题研究是常态 。 作为首任院长的冯建峰 , 既是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 , 还兼任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 。 而他这两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却大都与疾病有关:睡眠障碍、孤独症……
“脚踏实地 , 先做好人 , 再做科学家”
“人脑看似不大 , 却由860亿个工作单元(神经元)组成……”58岁的冯建峰说起他的研究领域 , 目光炯炯有神 。
2015年 , 冯建峰受聘成为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首任院长 。 当时 , 他用系统发展神经计算的数学理论解决了一类最优随机控制问题 , 取得了优异成果 , 成为国际生物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 。
1981年 , 冯建峰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 他和他的同学们一样 , 都在数学研究上有着崇高的理想 , 想采撷数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 时任数学系主任丁石孙的教导 , 让17岁的冯建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丁老师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 , 脚踏实地 , 先做好人 , 再做科学家 。 ”冯建峰说 。
年少的冯建峰 , 逐渐把兴趣转向应用数学领域:大二起 , 他开始旁听生物系课程;写博士论文时 , 他将随机过程理论用于神经网络研究……30年间 , 冯建峰一直利用数学方法研究脑科学 。
凭着算法技术在工业或投资界也能有很好的发展 , 但冯建峰从未有过转行的念头 。 当复旦大学筹建类脑研究院时 , 在国外大学多年领导着一家实验室的他适逢其会 , 成为拓荒建组的不二人选 。
“我做研究是被好奇心驱动的”
如今的复旦类脑研究院 , 已有一支120人的教职工队伍 , 有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算法、全脑计算等多个研究团队 。
在冯建峰的邀请下 , 青年学者贾天野加入了复旦类脑研究院 。 “冯老师话不多 , 但总是身体力行 。 他的愿景是做顶天立地、高水平的科研 。 ”贾天野说 。 而冯建峰则这样评价自己:“对我来说 , 科研是第一快乐的事 , 我做研究是被好奇心驱动的 。 ”
2018年 , 冯建峰团队首次搭建了由7000万个脉冲神经元组成的数字大脑 。 通过数学算法 , 实现人脑全脑尺度千亿级神经元功能的精细计算模拟 。 通过计算模拟 , 进一步解析大脑感知觉、学习记忆、情感决策及信息处理等工作机制 , 为人工智能的原创突破提供实验及理论基础 。 到2021年底 , 数字大脑拥有的神经元数量已与真正的人脑相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