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里的中国式创新

烟火里的中国式创新
文章图片

采写/财经故事荟
“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国人不会创新 , 连我们自己都不信 。 但现在事实证明我们‘会’创新 , 而且创新得很棒” , 著名学者金灿荣总是在演讲时提及这一事实 。
高铁速度、深海探测、北斗系统、载人航天等等 , 大国重器不一而足 。 不过大多数人容易忽略 , 自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最大特点之一 , 是民营经济向上活力带来的经济腾飞 。
民企创新早已成为中华创新的时代名片 。
比如华为搭载NPU的麒麟芯片 , 比亚迪率先拥有三大新能源核心技术 , 方太研发出颠覆行业认知的高能气泡洗技术等 。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 , 2020年 , 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3件 。 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81.4% , 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名 , 民营企业就占据7名 。
烟火里的中国式创新
文章图片

是什么催生了我国民营经济(尤其制造企业)的创新爆发?
中国制造成长史 , 暗藏民族创新驱动飞轮 此前全球创新能力的扩散 , 先是从欧洲开始 , 随后到北美 , 再到日韩 。 这也正与全球制造中心的迁移路径相符 。
《制造繁荣》一书指出 , “产业公地”是创新的源泉 。 这里的产业即制造 。
“我们不仅丢失了不计其数的工作 , 还打破了技术演进的经验链条……如果我们今天放弃“商品”制造 , 到了明天就会被锁在新兴行业的大门外” 。 这句来自英特尔前CEO安德鲁.格罗夫的话 , 不止揭示了美国如今为何制造创新乏力 , 也反向解读了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兴起 。
“商品”制造 , 正是这把钥匙 。
烟火里的中国式创新
文章图片

虽然刚开始方式很低级 , 仅能通过“三来一补”建立制造基础 。 但与此同时 , “商品制造” , 一方面让消费者们的荷包满起来 , 二来催生了环环相扣的制造业产业网络 。
荷包富裕 , 让中国消费者压抑多年的需求得到释放 。 这时 , 民营企业如果能抓住需求创新 , 对商品进行升级后投入市场 , 就可以拉动产业周边 , 并再次带动消费 , 形成新一轮创新驱动循环 。
以吸油烟机行业发展为例 , 起初餐馆厨房对控烟的需求 , 带动了广东第一批吸油烟机制造 。 这带动相关零部件供应链完善 , 又为品牌企业的萌芽与创新 , 打下初步产业基础 。
1996年 , 方太成立并斥资2000万建立第一条吸油烟机生产线 。 其年产30万台 , 远未满足当时国内庞大的需求 。 需求带动生产与配套 , 如滚雪球般 , 越来越大 , 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热情 。
2001年 , 方太开创了第一款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欧式吸油烟机;2008年推出嵌入式成套化厨电;2015年发明三合一水槽洗碗机;2019年方太创新集成烹饪中心……一次次猛抓痛点释放需求 。
与贝索斯的“飞轮效应”相似 , 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制造的创新增长、不断完善的环境要素 , 正如飞轮上的三极 , 彼此推动 。 我国也在“短短三十年”内 , 跑完欧美国家“一百年”的发展历程 。
现在 , 我国消费市场从懵懂走向成熟 。 从需求潜力看 , 我国已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 , 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同时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 无论是消费力 , 还是消费观 , 都今非昔比 。
在这样的结构性机会下 , 中国制造创新与海外竞争对手“守攻易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