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02
“天才公司”的蜕变
早在成立之初 , 格灵深瞳就被视作AI行业的“天才AI公司” , 同样它也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
这并不奇怪 , 因为格灵深瞳的创始人兼“1号”核心技术人员赵勇本身就自带光环 。 他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工程 , 并曾在谷歌总部研究院任资深研究员 , 也是Google Glass最早期的七位设计者之一 。
此外他还曾经担任安卓操作系统中图像处理构架的设计者 。
2013年和2014年 , 格灵深瞳分别拿到真格基金和策源基金的100万美元A轮投资、红杉资本领投的1700万美元的B轮投资 。
后来 , 经历了核心技术形成的初期和商业化探索阶段 , 格灵深瞳终于开始腾飞 。
从2013年到2022年 , 格灵深瞳完成了这场独属于它的“成长蜕变” , 从一个“天才公司”成长为一家从技术、场景落地到财务数据上实现了“看得远、行得稳、立得正”的三位一体AI公司 。
文章图片
来源:招股书
03看得远:选最难的技术之路
格灵深瞳从创始最初就是一家坚持技术为先的公司 , 这正是它“看得远”的属性所在 。
而对内 , 公司拥有了19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及77项软件著作权专利 。
目前 , 格灵深瞳已经形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与数据生产技术、3D立体视觉技术、自动化交通场景感知与事件识别技术、大规模跨境追踪技术和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等五大技术方向 。
但这并非没有风险 , 在早期 , 格灵深瞳的研发成本较高 , 实现商业化的时间也较晚 。 但看得远之后 , 行得更稳 。
格灵深瞳的3D立体视觉技术方向布局包括多目传感器标定与深度估计技术、运动姿态分析技术、3D重建与立体视觉分析技术 , 其中3D重建与立体视觉分析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技术 , 技术先进性体现在点云配准 , 即通过对同一坐标系下的不同视角下的点云数据进行矩阵变换 , 从而实现目标的完整的3D模型重建 。
在该领域 , 公司更是提出了基于全局信息的重叠点预测模块以及基于 Transformer 的非重叠点过滤模块 ,有效提升了点云局部和局部配准的精度 。
数据显示 , 格灵深瞳在 ModelNet40 数据集上旋转角度误差(即参照定点 , 拟合数据与真实图像之间的夹角)评估指标可达到 1.16° , 是该领域技术指标的最好水准 , 比第二名的精度提升30% 。
来源:公司公告《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回复意见(2021年半年度财务数据更新版》
注:其中Error与MAE均代表误差 , 值越小越好 。
因此 , 它也成为了国内能够利用3D立体视觉技术形成下游商用化落地的唯一一家AI公司 。
04行得稳:落地场景多样化
选择更长远的技术终究仍只是“看起来很好” , 最终要落到现实层面 , 关键的一步还是——商业化 。
这也是困扰整个计算机视觉领域几乎所有AI公司的难题 。
此前的“四小龙”为自己选择的落地道路也各有不同: 旷视科技选择物联网、商汤科技选择做平台、云从选择了金融 , 而依图则选择了最为传统的安防 , 后来又直接转向了基础层的AI芯片 。
而对于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技术路线”的格灵深瞳来说 , 其商业化选择也变得至关重要 。
招股书显示 , 目前格灵深瞳覆盖的下游主要包括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轨交和体育健康领域 , 其中城市管理所占比重最大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均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