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公司”到“人工智能第一股”,格灵深瞳完成蜕变

从《黑客帝国》中的Matrix到《西部世界》中的成人公园 ,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中早已发展到了思考的层面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随着AlphaGo打败国内围棋的天才少年 , 人工智能也已近乎进化到了超越人脑的阶段 。
对于这个势必将引起巨头争霸的智能化战场 , 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 2017年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 , 正式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
一批AI企业也正在拔地而起 。
而今日 , A股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 “人工智能第一股”——格灵深瞳 。
对比其他AI企业在港股与A股坎坷多艰的上市历程 , 格灵深瞳从受理到过会再到上市仅经历半年多时间 , 也实属顺畅 。
3月7日 , 格灵深瞳科创板启动申购 , 发行价为39.49元/股 , 发行股数不超过4624万股 , 预计募资总额将达18.26亿元 。
当我们的目光穿透招股书 , 更能从多维视角看到它身上的独特魅力:不慌不忙、步履坚定 。
01
国家级战略与喷薄的市场
如果我们以技术的视角回看人类发展史 , 会发现每次将生产力推进下一个更领先阶段的 , 其实都是硬科技 , 也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
量化历史学家曾经指出 ,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情 。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 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但在历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中 , 中国此前曾经长期处于跟跑的地位 , 未能领先 。
【从“天才公司”到“人工智能第一股”,格灵深瞳完成蜕变】当我们进入工业4.0时代 , 中国却已经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梯队 , 并把人工智能当成了未来战略的指导 。
2016年 , 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 明确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 。
2017年7月 , 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 正式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
在此基础之上 , 工信部又于2018年12月发布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提出了具体行动目标 , 不仅聚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也关注在各个重要行业的落地化应用 。
2021年3月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 , 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 , 为“十四五”甚至较长时期内我国人工智能行业以及公司未来持续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
在此背景之下 , 人工智能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据艾瑞咨询数据 , 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带动产业规模分别为1088.6亿元和3821.5 亿元 , 预计至2025年将分别达到4532.6亿元和16648.3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8%和27.8% 。
从“天才公司”到“人工智能第一股”,格灵深瞳完成蜕变
文章图片

将产业细分 , 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底层的基础层、中间的技术层与上层的应用层 。 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芯片和基础软件框架 , 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而技术层则通过关键技术和算法模型完成技术型支撑;最终落地的是应用层 , 面向特定的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
从“天才公司”到“人工智能第一股”,格灵深瞳完成蜕变
文章图片

格灵深瞳就是一家专注于技术层与应用层的AI公司 。 它所属的计算机视觉核心产业规模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在2019年已经达到633.3亿元和1438.6亿元 , 并预计将在2025年分别达到1537.1亿元和4858.4亿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