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抓住三个关键 推进科技创新

(上接一版)助力“神舟”“天和”牵手的舱外对接电连接器、被誉为宇航员舱外活动“生命通道”的舱外服脐带电缆等 , 都是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693厂)研制生产 。
这样的科技力量 ,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郑州各个领域 。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 郑州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 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 , 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 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营 。 成功引进哈工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2家大院名所在郑州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
【河南郑州:抓住三个关键 推进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培育再上新台阶 。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 优化高企申报认定流程 , 全年新增高企1212家 , 总量4130家 , 同比增长41.4% 。 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 , 总量达到10018家 , 同比增长27.7% 。
研发投入工作打开新局面 。 通过政策引导、靠近服务、加强培训 , 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6.9% , 总量276.7亿元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8年1.74%增长至2020年2.31% , 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
科技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 。 落实“郑州人才计划” , 评选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7个 。 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省级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工作 , 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2人、外国专业人才548人 。 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市第一家“郑州中原科技城外国人才服务站” 。
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 。 郑煤机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成为世界之最 , 综合性能国际领先 。 三磨所研制的超高导热和光学级CVD金刚石材料 , 实现热导率2000(W/mK)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突破 , 成为国内首创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二十七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闪耀太空 , 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设备 , 精准引导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 。
郑州科创一年起势、三年成势、五年胜势
在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 , 郑州市把创新驱动作为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的首要战略 , 明确指出要牢牢抓住聚集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打造更优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营造浓厚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三个关键 , 以创新为驱动 , 以人才为支撑 , 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进科技创新 。
“这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 , 提供了根本遵循 , 发出了行动号召 , 极大鼓舞了全市科技战线的热情和信心 。 ”郑州市科技局局长夏扬满怀期待 。
夏扬介绍 , 2022年 , 郑州将不断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省、人才兴省战略行动 , 紧盯“一个目标” , 聚焦“六个一流” , 构建“三大平台” , 实施“六类专项” , 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
具体来说 , “一个目标”就是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 , 研究制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 , 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 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
“六个一流”是指: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 , 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 凝练一流创新课题 ,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 , 创设一流创新制度 ,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共生 , 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 增强科技硬实力 。
打造“三大平台”是指:推动虎年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 。 积极争取更多创新资源落地中原科技城 , 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省内外科创资源集聚发展和三个省实验室建设提供最好环境、最优服务 。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规划建设为契机 , 加快推动“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 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 。 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 。 制定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落实方案;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 , 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 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