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上河图中“行走”并推广自己学派的《宋元学案》中的人物、基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所做的“中国古代名人迁居地图”、可以看到画像砖清晰细节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
3月17日 , 这些最新的数字人文平台亮相于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 , 该展览于北京大学举办 , 展览持续至4月10日 , 展览开幕当天 , 一场关于数字与人文的分享会也在现场举办 。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 , 作品展共展出数字人文作品近60项 , 类型有可视化交互作品、视频短片、彩印海报等;创作者分别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法学院、人口研究所、信息管理系等全校20多个文科、理科和工科院系所;研究的主题涉及古籍智能、人文可视化、网络文学、智慧法治、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社会计算、课程创新等跨学科方向 。
其中多件作品为最新研发的数据库 , 如“ 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介绍 , 汉画作为拓印石刻的一种 , 国家文物局出台政策于2022年开始严格限制碑刻石刻文物拓片制作和销售 , 因而数字化显得非常必要 。
文章图片
“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
“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将存世汉画逐个著录、整理 , 储存数据 , 传布网上 。 这些数据的图像用三种方式记录:照相以存其貌 , 拓片以显其图 , 线描以辨其形 。 各项基本信息揭示原始记载和原画的位置关系 , 对图像的描述尽量吸收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 , 文献均示出处 。 朱青生也介绍了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 , 作为中国汉画的科研教学机构 , 该研究所目前从事汉画的基础整理工作 , 编有汉代古文献全文数据库 , 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 , 正在与各汉画机构合作进行汉画图像数据库和汉画编目 , 200卷本《汉画总录》的编撰 。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教授演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分析系统” , 显示出古典诗词分析系统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助力古代文学的研究 , 通过该系统 , 可以对标注四声、判别句式、校勘异文等 , 并能极大地助力于学术研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介绍 , “ 光影绵长数字平台”(https://movie.yingshinet.com/#/)是从年谱学与影人年谱的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 , 收录了百余位著名影人的作品、文献记载、影像资料等 , 并建立了影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
李道新认为 , 影人年谱不仅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社会历史面貌和体认影人生命轨迹 , 而且能够为中国的电影史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 , 并为重述中国电影史以及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奠定学术基础 。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影人年谱研究带来了范式创新的可能 , “并渴望寻求一种从‘人机交互’到新的人际交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新路径” 。 治史者在扎实的传统史学基础上强化利用数字资源梳理和专研史料的能力 , 才能以宽广的视野、通达的学识和考信的功力 。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