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斗系统至今发展共有三代:第一代实验性的北斗一号;第二代在亚洲开始提供服务的“北斗二号”;以及于2020年实现30颗卫星全球组网 , 并提供服务的北斗三号 。
文章图片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尽管是自主技术 , 从诞生之日起 , 北斗就一直面临“荣誉”与“责备”双重境地:荣誉 , 是承担着国产自主技术 , 对抗美国GPS、欧洲伽利略的荣耀;责备 , 是北斗的服务质量一直被用户所诟病 。
被责备 , 很大程度在于跟美国GPS的对比 。 北斗一研发 , 就被推上取代GPS的重任 , 也开始了与GPS的横向对比的日程 。 然而 , 美国1961年开始阿波罗登月计划 , 1994年GPS正式对外服务 , 技术的积累 , 产业链的培养 , 都是经过了长时间与丰富场景锻炼的沉淀 。 北斗一开始 , 就用来对标行业标杆 , 显然不公平 。 随着北斗不断更新迭代 , 全球系统功能及性能不断提升 , 北斗产业链也开始迎来重大发展 。
文章图片
北斗卫星架构组成
了解北斗发展 , 我们先从北斗的架构组成来解析 。 北斗分为空间段 , 地面段 , 用户段 , 三大部分 。
1、空间段:涵盖卫星设计、研制及发射 , 主要为国家主导 。 空间段的核心在于发射太空的卫星 , 发射卫星则建立在稳定的火箭技术 。 前期 , 中国火箭技术也处于积累创新阶段 , 卫星发射缓慢 , 随着中国火箭发射技术突破 , 从一箭一颗 , 到一箭头多颗 , 卫星发射效率得以极大提升 , 加速太空卫星组网 。
借助不断扩展的卫星组网 , 2012年 , 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开始为全球137个国家提供服务 , 其中包含“一带一路” 。 覆盖全球的网络 , 也开始让北斗拥有了与GPS叫板的资本 。
2、地面段: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监控站和地基增强系统组成 , 语音、文字可以直接由卫星构建网络传输 , 而定位方面 , 从北斗下传的是系列数据 , 如转换成精准定位 , 则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系列计算 , 计算的结果才是具体位置数据 。
如中电科54所、39所、20所、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等参与建设了诸多地面基站 , 接受卫星发送信号 , 其中涉及到地理信号则需要算法转换 , 如由于兵工厂跟阿里巴巴联合成立的千寻位置 , 四图维新子公司六分科技 , 拥有接受卫星地理信号基站 , 以及卫星信号转换精准定位的算法 。 作为将北斗功能“显化”的重点 , 这些企业是推动北斗产业化的关键 。
文章图片
北斗应用场景
3、用户段:用户段产业链涉及领域较多 , 其中上游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等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采集 , 中游包括终端集成、系统集成 , 下游则为地图导航等运营服务 。 这是北斗芯片、方案 , 再到终端的全产业链环节 。 覆盖涉及交通、农业、天气预报、电力调度、救援救灾 , 以及共享服务、大众消费等公共服务等 , 拥有丰富应用场景 。
然而北斗产业链监控缺失 , 也为北斗商业化带来极大损坏 。 去年 , 一个卡车司机 , 因不满其卡车上北斗系统掉线被罚而自杀的新闻刷爆网络 , 一时间 , 北斗又开始被全网责骂 。 实际上 , 自某类型交通车北斗掉线纳入国家交通法规以来 , 北斗就开始不时被吐槽 。 经过调查 , 发现卡车北斗系统竟有1/3的不合格率!面对大国重器 , 我们攻克了核心技术 , 竟然败给了产业链——企业自身的问题 , 让国家北斗“背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