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些底层的硬核技术、刚性需求 , 比如芯片、AI底层的平台 , 一些架构层、工具层的东西 , 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多年的沉淀 , 玩家就会少一些 。
但这反而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方向 , 因为一旦好的团队把护城河建起来了 , 未来的变现价值、可复用性会更强 。 我们希望鼓励创业者在这些需要技术攻关的领域真正地扎根、去投入 。
创业邦:这样的赛道 , 是不是会更鼓励科学家出身的人去尝试呢?
云岫资本:倒不一定是科学家 , 确实有一些创业者来自科研院所 , 但未必都要有这样的背景 。 也有从海外大平台诸如微软、谷歌、Facebook(Meta)这些算法能力很强的平台出来的创业者 , 国内也有阿里、华为这些大厂的创业者 , 都是在这个领域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
因为他们不仅有技术研发能力 , 也经历过产业周期 , 明白用户需要什么 , 包括行业级的用户和消费级的用户 。 纯科研的创业团队 , 技术方向会更前沿 , 商业落地可能也会更久 , 但如果围绕用户开发去服务 , 反而是有复合背景的、成建制的团队更好一些 。
文章图片
拒绝“小打小闹”微创新
创业邦:云岫观察 , 什么样的元宇宙项目会更容易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云岫资本:首先要看机构画像 , 不同的机构对于项目本身的偏好不一样 , 但是总体来说要具备几点特质:
第一点是要先搞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 这个其实很重要 , 不能挂一个“元宇宙”的概念就完了 , 投资人更关心你在整个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
第二点 , 你在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能带来什么价值 , 在这个价值的背后 , 能撬动多大的市场?其实元宇宙领域投资人很多都是之前投TMT、消费领域的 。 他们很关注创业者是否能够带来时代的变革 。 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做一些微创新 , 那肯定不是他们偏好的 。
第三点 , 还是要回归创业团队本身的实力 。 举几个例子 , 底层的技术实力到底有多强?你能创造的技术价值到底有多大 , 壁垒到底有多高?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 , 拉出来履历都不差 , 但是你曾经的经验是否在新的领域中可以复用?你对这块儿是不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思维逻辑?等等 。
创业邦:不妨以云岫做过的项目为例来讲讲?
云岫资本: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举例 。
首先硬件层面 , 我们合作了一个做全天候智能眼镜的团队 , 团队背景非常好 , 从芯片到产品架构 , 团队体系相当完整 , 创始团队之前做过的产品卖到过百万级别并且是大品牌的旗舰产品 , 这代表了他们的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
但这只是基础 ,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出发 , 而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产品的 。 智能眼镜的痛点是什么?要足够轻、足够便捷 , 要消费者愿意去佩戴 。 他们走访了很多用户 , 来确定自己的技术路径和产品设计 , 而不是从单点出发延展产品 。 这样对未来的一个预判和对产品的理解 , 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想法的 。
第二个 , 我们现在也在合作一个做3D数字资产的公司 , 他们现在拥有全球前三大的数据库的体量 , 到今年年中 , 数据量可能会到全球第一 , 这是非常强的积累 。 未来三维数据的采集和呈现再到平台渲染 , 都需要这些数据 。
现在整体团队也把他们整个数字资产的底层格式 , 全部都做到了通用化和标准化 。 这样无论是普通的用户、小B端的用户 , 还是大B端的用户 , 都可以拿到他们的3D数据资产 , 直接去做二次开发 , 不需要再去做很多的数据清理相关的工作 。 所以 , 对于这个公司来说 , 我们觉得无论是前向的技术研发 , 还是到整体的一个数据积累 , 再到未来的应用开发工具 , 都有一个非常全面的逻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