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广渠门中学学生体会地球上的“冰球实验” 。 学校供图
“第一期的天宫课堂我们主要是观看 , 这次我们就想到 , 能否和太空同步进行 , 这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 。 ”陈浣介绍 , 此次天宫课堂直播和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吻合 , 该校初一、初二32个班1400多名学生均观看了直播 。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 化学老师特别选出“天宫课堂”中涉及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 , 在直播后 , 带着初二一个班的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现场做实验 。
在直播中 , 一个结晶的“冰球”飘浮于太空之中 , 晶莹剔透 , 在地球上 , 化学物质会结晶成什么样呢?陈浣介绍 , 地面实验中 , 该校化学教师王乙将玻璃棒放入从70度冷却至室温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中 , 同学们发现 , 和太空中失重状态不同 , 地面上的结晶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一直延展 , 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冰柱” , 结晶体没有因为张力成为“冰球” , 而是随着烧杯壁的形状延展开来 。
文章图片
广渠门中学顺势开展“天地课程” 。学校供图
“现场学生一直在尖叫 , 反馈特别好 。 ”陈浣说 , 在“天宫课堂”的直播中 , 航天员提到 , 这个“冰球”是热的 。 孩子们还特意摸了摸烧杯壁 , 果然是热乎乎的 。 老师就借机告诉大家 , 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发热 。 她介绍 , 这堂“地面课”已经录制完毕 ,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 , 学校将通过班会、午休等时间 , 给所有学生播放 , 作为“天宫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 , “拉近了天地之间的距离” 。
此外 , 这堂课还将延伸到其他学科素养的培养上 。 初二年级语文组长辛媛介绍 , 学生理性思维正逐渐形成 , 目前已开始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 她会趁此机会让学生们练习和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点 。 “我们认识客观事物 , 都是从现象到本质到内核的过程 , 学生们写这类文章首先要自己看懂 , 再用通俗易懂的话、根据说明的顺序写出来 。 ”辛媛建议 , 学生们可以先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 再将背后的事理、规律表达完整 。 “天宫实验是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的 , 他们的兴奋劲儿也不一样 , 这种新鲜感会让他们不觉得是在完成语文课的任务 , 但学科素养已经内化其中 。 ”辛媛说道 。
北京一师附小、朝阳实验小学、双榆树第一小学:
“神奇”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新京报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此次“天宫课堂”的开始时间和北京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吻合 , 在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一起在课堂上观看这场直播 。
文章图片
双榆树第一小学也组织了学生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 , 学生在写观后感 。 学校供图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北京一师附小”)大队辅导员杨晓明介绍 , 该校50个班级、1900名学生与教职工共同收看了这堂课 。
“今天是学校的少先队日 , 我们早晨提前通过广播通知学生们收看 , 孩子们都很期待 , 有一部分孩子对科技和太空感兴趣 , 能看出他们是带着思考在看 。 ”杨晓明说 , 第一次“天宫课堂”开讲时学校用电视收看直播 , 有些后排的孩子看得有些吃力 , 这次改成了用多媒体大屏幕观看直播 。 直播后 , 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回家利用油和水做实验 , 和太空里的实验情况做对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