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改革科技体制打破省际壁垒 “揭榜挂帅”激活创新潜能

面对资源薄弱短板 , 科技弱省该如何发力?贵州率先实施“揭榜挂帅” , 探索开放式创新体系 , 有效提升了科技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走出一条颇具启示意义的科技创新道路 。
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下 , 贵州近年来驶入发展快车道 , 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 。 然而 ,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相伴而生 , 成为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 对科技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曾经的科技弱省该如何破解难题?贵州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们在全国率先实施“揭榜挂帅” , 倒逼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有效弥补了自身科技资源薄弱短板 。 目前 , 贵州共发布11批26个技术榜单 , 立项实施11个重大科技项目 , 成功攻克一批技术难题 , 有力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应能力 。
“揭榜挂帅”如何运作
走进位于贵州黔西市的青龙煤矿调度监控中心 , 只见大屏幕上参数跳动——整个矿场生产情况及设备参数均实时显示传输到监控大屏上 。 井下长约15米、重达80吨的“巨无霸”在技术员的远程操控下 , 有条不紊地转动着 , 切割下来的煤块通过传送带直达井上 , 全程不见人影 。
“有了远程操作的采煤工作面智能化系统 , 改变了过去煤矿生产者与恶劣井下环境短兵相接的情况 。 ”青龙煤矿总工程师徐书荣告诉采访人员 , 采用机械采煤后 , 工作面单班工人的数量由20多人减到七八人 , 不但提升了生产效率 , 采煤量、安全性也大幅提高 。
青龙煤矿的巨大变化得益于贵州实施的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制度 。 2020年3月 , 贵州省科技厅发布“煤炭智能采掘技术榜单” , 集中力量解决传统采掘失调、预留保护煤柱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
“对照技术榜单 , 有些技术、设备我们此前已经在研究 。 ”青龙煤矿所属的贵州安晟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在与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团队沟通后 , 双方决定联合接下“110工法智能化技术与装备”“2G N00工法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两个榜单 , 共同成立课题组攻克相关技术难关 , 最终在2020年6月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现场答辩 , 得以立项 。
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装备最大程度减少采面工作人员数量 , 不仅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 , 释放了劳动生产力 , 也为下一步全矿井实现无人化开采奠定了基础 。
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 , 探明的保有煤炭资源储量540亿吨以上 , 居全国第五位 。 然而 , 该省煤炭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却不高 , 长期徘徊在3%左右 , 约为山西省的十分之一 。 同时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 贵州煤矿开采安全事故多发 。
“煤层薄、倾角大、断层多、瓦斯含量高、缺乏相应机械设备 , 是造成贵州煤矿开采短板的重要原因 。 ”贵州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杨璟告诉采访人员 , 2017年初贵州采煤机械化率刚过60% , 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 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
突破技术瓶颈 , 是贵州煤炭产业提质增效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 2017年以来 , 他们先后发布三批技术榜单 , 吸引了省内外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揭榜——
2017年8月 , 贵州面向社会发布“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领域技术榜单” , 计划到2020年底 , 全省采煤机械化率达到96% 。
2019年9月 , 贵州再次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关键4%”煤矿 , 再次发布技术榜单 , 提出力争到2020年底 , 采煤机械化率达到100% 。
2020年3月 , 贵州第3次发布煤炭智能采掘技术榜单 , 提出到2022年左右实现“井下无人地面无煤” , 2025年左右实现“井下无人地面出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