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可能!”大家都为刘冬捏了把汗 。 刘冬说 , 完成这次任务也成为她干织机挡车工以来最难的一段时间 。 从第一天攻关开始 , 整整两个来月 , 她一直奋战在织机前 。 观察、琢磨、总结、创新 , 刘冬逐渐将效率提高10%、20%直到50% , 最终圆满完成了订单任务 。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 , 刘冬仍显兴奋:“困难面前不要逃 , 战胜它 , 一定会有所收获 。 ”
以老带新共担当
“光自己技术好有什么用?只有身边姐妹的水平都提高了 , 班组业绩才能显出来 。 ”为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 , 公司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 , 刘冬凭过硬、精熟的操作技术和工作经验带起了徒弟 。
“别人闲下来练10分钟 , 刘师傅能练20分钟 。 ”作为刘冬带出来的技术能手 , 女工苏华卿明白刘冬的好技术从哪儿来:“在宿舍里 , 别人休息的时候 , 她闲着没事还在练习打结 。 ”在刘冬的指导下 , 苏华卿在去年也成为一名教检工 。
在公司开展的师徒结对活动中 , 刘冬像重视操作技术一样重视带徒传技 , 把带好徒弟也当作一种贡献 。 她手把手指导徒弟们 , 反复讲解动作要领 , 嗓子常哑到说不出话 。 针对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 刘冬为徒弟们制订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 分别帮教 。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 她带的20多名徒弟都顺利出徒 , 独立顶岗 , 成为轮班生产的新生力量 。
2013年5月 , 公司在市区的几个老厂整体搬迁到位于正定新区的常山纺织园区 , 同时也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 。 刘冬家住石家庄市西二环外 , 骑车40多分钟到班车点 , 再乘40多分钟班车到工厂 , 上班将近两个小时 。
面对陡然增加的上班路程成本 , 刘冬没有动摇 , 她说:“越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 越需要更多青年去担当 。 ”
路上虽然辛苦 , 但是刘冬在新厂区的干劲儿更足了 。 为了调动更多挡车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 提升织布机操作效率 , 2016年 , 在企业的支持下 , 刘冬牵头成立了4人联产承包小组 , 承包了60台织机 , 将人均看台数量由9台提升至15台 , 同时不断摸索适应新型用工机制的操作法 。 几个月的磨合期过后 , 刘冬带领的联产承包小组节约用工2至3人 ,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 员工收入也由3500元增至4600元 。
多年来 , 刘冬一直保持着车间次布最少、产量最高的生产纪录 。 她也先后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 走出了一条平凡而精彩的奋斗之路 。
“都说年轻就是资本 , 但只有奋斗 , 你的资本才有价值;只有拼搏 , 你的年轻才值得炫耀 。 ”刘冬经常说的这句话 , 也激励着年轻的工友们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陈发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