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编织精彩人生——记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公司恒盛纺织分公司职工刘冬

【一针一线编织精彩人生——记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公司恒盛纺织分公司职工刘冬】开栏的话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对奋斗者来说 ,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 脚踏实地、苦干力行 , 一定能创造出彩人生、成就有益于时代和人民的事业 。 踔厉奋发新时代 , 笃行不怠向未来 ,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拼搏奋斗 , 汇聚成了新时代昂扬奋进的洪流 , 铸就了中国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 。
经济日报今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报道中开设“我们的新时代”专栏 , 讲述各行各业普通人不负伟大时代、勇于筑梦追梦的精彩故事 , 描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美好景象 , 展现普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发有为、拼搏前行的精神面貌 。
“男怕进钢 , 女怕进纺” 。 纺织女工的工作艰辛和劳苦不言而喻 , 刘冬却为这份“苦差事”痴迷且自豪 。
刘冬是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盛纺织分公司的一名职工 。 入行20年 , 她埋头苦干 , 勇于挑战困难 , 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懈努力 。 她和同事们常年在3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环境中工作 , 每天在织机的轰鸣声中手脚不停 , 一天最少要走两万步 , 累并快乐着 。
好技术惟有苦练
3月14日 , 刘冬的脱产学习假期还没结束 , 但是在恒盛纺织分公司的织造车间内 , 依然可以看到她穿梭在织机间的身影 。
“刘冬是个闲不住的人 。 ”在织机的轰鸣声中 , 车间副主任王兰菊看着忙个不停的刘冬 , 会心一笑:“只要是能干的活儿 , 她不挑岗位 , 最近操作检查工缺人 , 她的技术过硬 , 就顶上来了 。 ”
去年3月 , 作为全国纺织工业劳模的刘冬 , 被推荐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 四年学制中 , 第一年是完全脱产学习 。 去年7月放暑假 , 回到石家庄的当天 , 刘冬就给王兰菊打电话:“两个月假期 , 我在家也没啥事 , 哪个岗位缺人?我来帮忙吧!”
拿着脱产期的基本工资 , 刘冬像正常上班一样 , 在车间干了一整个暑假的织布工;寒假期间 , 她又第一时间提出回车间帮忙 。
在织造车间 , 每个纺织女工一般负责看管8至9台织机 。 织布过程中 , 一旦遇到断经、断纬 , 织机就会停车 , 必须迅速打结 , 才能重启 。 刘冬凭借熟练的技巧 , 是小有名气的“超产王” , 她一个人能看16台织机 , 人员紧缺时可以达到21台 , 织出来的布质量也有保障 。
好技术没有捷径可走 , 惟有苦练 。 2002年 , 刘冬从技校毕业后 , 进入当时的常山纺织棉四分公司 , 成为一名织机挡车工 。 “一开始 , 一分钟只能打7个结 。 ”刘冬至今仍记得自己在织机前手忙脚乱的样子 。 当时熟练女工一分钟能打24个结 , 40秒就能处理完断经故障 。
好强的刘冬不怕挨骂 , 反复找师父讨教 , 暗暗观察工友的动作 , 发了狠地练习:打结头别人接500次 , 她就接1000次;别人练3个小时 , 她就练6个小时……现在的刘冬一分钟能打36个结 。 作为班组里负责技术指导的教检工 , 她从没放弃过练习 。
困难面前不逃避
刘冬业务强 , 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 , 她上得最多 。
刘冬常说 , 是困难帮助了她成长 。 有一年 , 公司接到一个布料订单 , 这种成品布料对纺纱工艺要求几近苛刻 , 线又细又脆 , 高频度的断头让开车效率特别低 , 许多人在苛刻的要求面前打起了“退堂鼓” , 不敢接手这一生产任务 。
公司调集精兵强将对这一订单任务进行攻关 , 刘冬作为其中一员也参加进来 。 刘冬领到的任务是开车效率要提高50% , 一般人看3台织机 , 她要看5至8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