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认死胡同并及时回头
优秀的研究人员会将时间花在靠谱的想法上 。 能否区分想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 。 尽管如此 , 任何级别的研究人员都会不断遇到以下情况:我的研究想法有缺陷或不确定 , 那么我应该 A) 尝试进一步挽救或支持该想法;还是 B) 完全放弃思考该想法是否合理 。 我个人认为 , 我们应该快刀斩乱麻(即采用 B) , 而不应该花过多时间纠结(即采用 A) 。 尤其是在从事研究的早期 , 我曾多次陷入“死胡同” , 而且还纠结了很久 。 我不愿意放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旦放手 , 之前的付出就白费了 , 但实际上及时回头才能防止浪费更多时间 。
每当某个研究进入“死胡同” , 决定放弃时 , 我都会感到很失落 。 现在遇到这种情况 , 我会告诉自己及时回头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向前 。 而且这些付出也不会白费 , 正是有了这些付出 , 今后我就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浪费时间了 。 “死胡同”不是什么坏事 , 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
坚持写作
一位非常杰出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曾给职业生涯早期的我一个建议:坚持写作!无论是写博客文章还是论文 , 重要的是坚持记录每一天都想法 。 在听取了他的建议之后 , 我注意到当我积极写作和思考时 , 每天取得的进步就会非常明显 。
身心健康是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术研究人员在痴迷于某项科学发现时 , 往往会废寝忘食 , 这其实很危险 。 我也曾有这样的经历 , 现在我明白锻炼身体和精神上的休息是投资 。 如果我花 8 小时睡觉和 4 小时工作 , 那么比花4 小时睡觉和 8 小时工作的效率要高得多 , 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潜在影响了 。
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 我们很难中途停下来 。 如今的我有时已经精疲力竭了 , 还是不愿停下来休息 , 其实这样并不好 , 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 我们应该休息一下 , 深呼吸 。 我希望在进入研究生涯的下一阶段时 , 继续努力保持身心健康 。
参考链接:
http://web.mit.edu/tslvr/www/lessons_two_years.html
END
《 新程序员001-004 》全面上市 , 对话世界级大师 , 报道中国IT行业创新创造
?酷应用 , 这个小玩意为中国软件业趟出了一条新路
?年仅 16 岁的黑客少年 , 竟是搅乱 IT 巨头的幕后主使?
?GIF 动图之父 Stephen Wilhite 去世 , 享年 74 岁
—点这里 ↓↓↓记得关注标星哦~—
一键三连 「分享」「点赞」p「在看」
成就一亿技术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