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采访人员 但唐文)3月25日报道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城轨建设 , 提高轨道设备检修效率 , 成都地铁结合实际情况自主研究 , “量身打造”适用性综合检测专列 , 集轨道几何尺寸、钢轨探伤、钢轨磨耗、接触网、限界等检测系统为一体 。 采访人员获悉 , 近日 , 该专列已在6号线试点投入应用 , 为打造集中的智慧化维保体系奠定基础 。
文章图片
一次行车即可完成16项检测项目
地铁轨道检测项目众多 , 以往一条线路需要3种不同检测车分至少三次动车作业才能完成全部检测项目 。 现有的综合检测专列联挂了三种检测车形成一列编组 , 整合了轨道动态巡检、接触网悬挂智能巡检、隧道限界检测、钢轨探伤等多种功能 , 可利用单次动车在一次施工时限内完成16项检测项目 。
同时该专列可对数据进行实时反馈、储存并支持同步回放 , 其中 , 综合检测专列搭载的接触网检测系统传感器由34颗高清摄像头数和感应传输元件组成 , 可实现多角度精准抓拍、缺陷智能识别、车地无线传输、接触悬挂“一杆一档”存储等功能 , 就像一个“多功能工具包” , 具有检测速度快 , 精度高的优点 。 轨检系统则可模拟列车运行时轨道状态 , 对轨道进行动态无接触式检测 , 测量数据均为行车状态下的数据 , 更接近于正线运营实际 。 此外 , 还有钢轨探伤、侵限检测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 , 实现“一次行车多项检测” 。
文章图片
完成单线路16项检测仅需3小时
综合检测专列是成都地铁在维保技术上的全新尝试 , 可减少不同设备跨线别调度的过程、夜间轨行区轨道占道率以及专业人员工作量 。 据统计 , 该专列推广后平均每月可减少动车次数3-5次 , 为其他施工作业“腾出空间” 。 后续在优化编组后 , 平均每月可减少15次以上转线次数 , 预计效能提升24.58% , 大大提升夜间整体维保作业效率 。 目前 , 列车搭载的各专业系统设备同步均已完成升级 , 也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与维度 。
“综合检测专列正式上线后 , 从前需要3个晚上才能完成的16项维保检测 , 如今仅需要3小时 。 ”据成都轨道集团下属运营公司综合检测专列研究团队技术负责人伍亮介绍 , 轨道技术管理人员在一次性完成检测作业后 , 还能及时结合多项检测数据对设备状态进行多角度分析 , 不仅缩短了生产作业时间 , 还为技术管理人员制定检修规程、优化维保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
文章图片
10余项课题成果助力生产
该项目团队成员均为从业年限7年以上的“老师傅” , 均是各个专业的“老手” 。 2018年 , 成都地铁首次提出搭建具备全方位隧道检测功能的大型综合检测设备的想法 。 随后 , 经过层层选拔 , 挑选各专业技术骨干组建起了现在的研究团队 。
团队成立伊始 , 彼时的成员们对智能检测技术有所了解但知悉甚少 , 脑海中仅有一个初步的理想模型 , 那就是能够实现“一次行车多项检测” 。 至于从哪个环节入手、如何深入、有哪些前瞻性问题 , 都还不得而知 。 于是 , 团队成员从不同系统入手 ,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现场跟车采集数据、编制项目方案等方式 , 对智慧化维保的概念从“入门”到“深知” , 深刻理解智慧化维保背后的深远意义 , 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最初的模型 。 团队从最初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 再到成功试跑 , 经历了提速、联合作业、不同行别交替运行等几十项试验 , 最终迎来首辆综合检测专列在6号线试点投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